有人深情的把它当作政治隐喻片来看,有人矫情的当作青春回忆片来看,也有人坦率的当作肉欲情色片来看。
大家好,今天要分享的这部电影是2000年的莫妮卡·贝鲁奇主演的《Malena》(中文名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诚恳地讲,我就是那种坦率的人。但是很明显,这位《海上钢琴师》的导演的作品显然不适合调节生活情趣,里面偶尔的一些露点镜头也唯美得让人偃旗息鼓。

中文的魅力在片名上很好地展现了,很传神。首先,“西西里”是意大利一个美丽的小镇,《海王》里出现过这个小镇,保留着罗马时代痕迹的意大利的历史温度尚在,有各种古迹,淳朴是这里市民的标签,玛莲娜就生在这个小镇上,打破了我们对这个小镇美好的迷梦;其次是“传说”,有两层含义:其一是美丽到“传说”的地步,其二是这故事只是一个传说,即关于玛莲娜的事情只是口口相传,是缺少证据的推说。神话传说、童话传说都是很美好的事情,这里的“传说”却被蒙上了悲剧的色彩。
传说
孤居时,她孤枕难眠,有秘密情人,“荡”得不坦荡;
其丈夫死讯传来后,她勾搭牙医和中尉,破坏别人的家庭;
再后来,她卖国,出卖自己的肉体给德国人,以获得体面的生活;
最后,她携丈夫归来,她变得臃肿了,眼角也有皱纹了。

真相
影片中的真相通过爱慕者(青春期男孩雷托纳)的偷窥来展现。
结婚初,她坚守贞操,忍受孤独;
她孝顺,经常去父亲住所服侍父亲用餐、休息
;被牵涉到法庭时,她不得不屈从于低能律师,被强暴;
躲得过法庭,却躲不过人庭,女人们骂他淫荡,男人们骂他不守妇道,抚恤金被停、生活必需品被禁买、找工作受阻、唯一的亲人父亲也忍受不了世俗而与她断绝关系。
又一场空袭夺去了父亲的生命,她终于下定决心,剪去了长发,染成红色短发,她开始了反击,也是为了活下去。

最终的玛莲娜还是在一场残酷的殴打、剪发中结束了在这个小镇的生活:她遮住露出的乳房,抬起流血的全身,直视着众人,嘶吼,咆哮,撕心裂肺,没有说一句话。当晚,她包裹着身体乘火车离开小镇。

真相重要吗?不重要!
人民说,要有上帝,就有了上帝;人民说,要有荡妇,就有了荡妇——人们需要一个荡妇来显示自己的道德和忠贞,来显示自己是社会的大多数和领导者。而那非大多数的,就会被大多数所吞噬,因为这有利于大多数人的领导,消除大多数的恐惧和焦虑。而事实上她是不是“荡妇”,她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变成了“荡妇”,这一点都不重要,大多数不需要真相,而这大多数就是勒庞所谓的“乌合之众”。
除了大多数人本就是“乌合之众”外,还有两点不能够忽视:美丽与战争。
美丽是原罪,因为美丽,所以脱离了“大多数”,所以被孤立。美丽到什么地步呢?一群男生尾随,绅士摘帽敬礼,律师倒着看报纸,牙医拔错牙,男人们纷纷递来打火机……正如法庭上律师所说:“她有什么罪过?她唯一的罪过就是太美丽。”

二战的小城镇,它的基调是黄色和黑色的:黄色的土地,黄色的土坯房,黄色的阳光,黄色的室内灯光,黄色是落后的;战争的伤亡很大,总有遇难者,玛莲娜也穿过黑色的丧服,战争黑色的压迫更是挥之不去。战争加剧了“大多数”的恐惧和焦虑。

最后的玛莲娜被重新接受,是因为她“臃肿”“皱纹”了,泯然众人矣。

淫荡的根基是什么?
淫荡是一个人造的概念,用来维系一个由私产占有而形成的禁忌,根基就是把女人视为男人的私产。
女人妒忌“荡妇”的美丽,故暗示其在道德方面有缺陷;
男人想占有“荡妇”,幻想女子的滥交,使其不被个人占有。
丈夫的归来也是她被重新接受的一个原因。

面对“乌合之众”,你会怎么做?
玛莲娜选择了抗争。从来没有为自己争辩半句,但默默地做着自己分内的事。坚贞,忠诚,勤劳,孝顺,弹尽粮绝后,她依然没有求饶,她只能依仗自己最后的武器求得生存:肉体。
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呢?我会“丑化”自己,衣服穿得多一点,露出的肉体少一点,打扮的时间少一点,让自己看起来平庸一点,多去劳动,让自己早点出现“臃肿”和“皱纹”,我是不是就能融入到那个集体当中去呢?就能更好地活下去呢?当美丽与生存产生矛盾,我是不是应该选择生存呢?当理想与生命产生矛盾,我是不是应该选择生命呢?
愿你我多想一点,少说一点,保存自己的想法,不做“乌合之众”。

我是2018年看的这部电影,内心被深深打动,非常喜欢。对美丽的诠释,对青春期小鬼的展示,对“乌合之众”地解剖,对罪恶心理的披露,无不让人惊叹。但另一方面,我又不忍心再回过头重温玛莲娜的悲剧,犹记她充满故事的眼神:坚定,思索,自嘲,无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