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母亲因为下了岗所以跟随父亲做起了农场生意。起初我们都不太认同。虽然父母亲小时候都有参加过农耕活,但是后面来了城市,就一直在银行上班和外出经商了。父亲16岁左右是跟随亲戚做起了货车司机。一路做到自己经营管理。说到经营农场,我们还是白纸一张。
可能是当时猪肉正在涨价,很多人都想到了投资农场,这是其中一个理由。于是夫妻二人就像开荒牛一样,日夜兼程。从选地皮和采购猪苗,以及搭建规划自己的农场,一步步前进着。一晃过去就是3年了。听母亲回忆,人已经几乎住在山里面。而且网络信号很不好干脆就省去了和朋友联络的机会,安安心心做事去了。当时只有一个决心,就是要建立起自己的农场。等到他们通知我们可以过去分猪肉了,可以到鱼塘钓鱼,还可以随手摘各种青菜,当然很多鸡鸭鹅,还有一群狗。这个时候应该约莫5年了。我们经常能吃到母亲的成果。但是我们一天都没有住过在山上。只是知道他们很忙,很踏实。
有一年,我的儿子因为寒暑假想要体验农村生活,于是我把他寄养在我母亲那边十来天。直到现在,我的儿子都非常懂得尊重我的母亲,并愿意和她交流至深。想想除了爱以外,深可以那么直接影响到一个人?
我不了解农场的事情,大多都是听孩子描述回来的。
农场的空气特别好。我一点都不容易咳嗽。但是晚上又有点可怕。因为除了我们这里有电灯周围都是黑乎乎的,特别清凉,唯独通过狗的吠叫声,我们来辨别有人来了还是车进来了。婆婆每天都是五六点钟就要起来做饭。做得特别多,因为顺便要养一些动物(鸡鸭鹅之类)。天气好的时候会带着我爬上山头看其他的植物,有一次我们还见到了蛇,吓得个半死,幸亏婆婆一直保护我,还顺手找了一根木棍架势着随时反击。我就没有那么害怕了。我最喜欢跟婆婆去拣鸡蛋。每天都有新鲜的,但是她只给我吃一个,剩下的都留起来,有时候可以拿到市集上去卖,有时候可以送亲戚。鸡蛋可是婆婆的宝贝了。最忙的时候是帮猪打针或者卖猪的时候,那可是一天到晚没有停下来。可是我帮不到忙,只能旁边看着。婆婆还会带着我去菜地种菜。告诉我怎么挖土松土除草之类的。我一直在等我的花生发芽和长大,但是我也得回去城市上学了......这是我儿子七八岁时候跟我描述过的。每次他和我母亲见面。第一句的招呼是:你好,兄弟。我想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他们心连心了。
或别十来年,这是父母第二次预谋开荒。先是父亲试探我们的意见。比如说:我发现一块好的地皮,很适合养鸭子。或者是母亲时不时就说:天天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种点啥,也是锻炼。我们一路反对。因为近些年来,母亲是患心脏病的人,我们都不想她劳累了。
结果不知不觉。他们居然偷偷外出干起来。说到这里,我真的为他们感到骄傲和佩服。如果在农村,他们能适应很正常,在这个城市的郊区,很多都是连水资源都没有的。他们怎么能坚持?
结果父亲就是跟当年一样,说干就干。他先是画处了一块地皮的位置。约莫估算一下编排:比如路是怎么开,棚子是怎么搭建,护栏怎么围蔽,水怎么引流等。城市的第一次开荒,他一个人动手,母亲打下手。大概用了3个月时间。这三个月时间,他直奔下降了15斤。满身的泥巴味道。皮肤晒得比包公还要黑,手仿佛是加大加粗了一倍。还习惯穿着工作服干活。母亲也从不爱出门变成了每天都要去菜地转一下为之舒服。
这块地还有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就是没有水的。父亲尝试过分头挖水,引水。但是都不见效。唯独勉强挖了一个大池塘,等下雨的时候能灌一下。
等到菜田开始有点收获了。父亲和母亲都欢天喜地的邀请我们一定要去参观。还强调要表扬父亲。是他的功劳。
可是好景不长,一年到头了。忽然有天被政府通告,此处已经被销售要三天以内清理归还业主。那些天。父亲晚上还不肯下班,自己又再回到菜田去欣赏多几次自己的庄稼。我们多次安慰他算了。就当练习一下,要理解城市的政策。父亲用手机拍下了很多菜田的照片。其他他没有回应。
我们以为三天后就是等着清理最后的青菜就离开了。谁知道父亲已经又测探到附近的一块空闲地,他回来兴高采烈地说:这次肯定比上次的好。位置还要大,那边还有河流,真是最好的时机了。现在那边没有多少人开始种。
这样的积极顺便也带动了我母亲。不管路程有点远了母亲还是愿意跟着他搬迁。搬迁的那天,下着大雨,父亲用电动车,最后借来了推拉车,把剩余的物资搬迁到800米外的新位置。甚至把种下去的香蕉苗都一颗颗挖过去了。我眼前的父亲,年轻时候曾经还是一个管理过五十人工人上下的小老板,是我们老家的第三个万元户。年轻时候,他最舍得给我们买好吃好用的甚至喜欢带我们一家去旅游。因为人太老实了,最后还是被骗了。自己再也没有去经商了。面对自己的现状,他能接受。没钱就不做老板呗,穿不起名牌了,只要干净得体的旧衣服他也满足。因为他觉得活着就要干着一些事情,并且这些事情是有利他人和自己的。
的确是有了城市开荒的经验了。这次父亲没有操之过急,反而是细细地总结了地的特征和优缺之处。慢慢地终于把一个全新地庄稼再现眼前了。他还特意为我们搭建了小棚子,搭建了小木桌,还帮旺财(我家的狗)留出一个干净不带泥巴的区域让它能安静站岗。
我终于忍不住问我的母亲:你怎么会种那么多菜的?她说:有的凭借记忆,有的跟隔壁的老人学的,这里的老人都是村里面几十年的农民,以种土地活出身的,而且老一辈的知道时令,自然知道种菜的要诀。然后我又问:你怎么那么快结交到朋友?母亲说:只要你是个善良的人,交个朋友有什么难呢?每天都能碰上的,勤快一点给人家打招呼,如果自己有些好吃的,也不要藏起来。大家一起分享嘛。
的确,一块庄稼可以孕育很多户人家。体力活更是锻炼人意志和智慧的。至于怎么有好的收成,需要你真的用心做好这个事情,付出自然是水到渠成。
看着父母亲的身影,总是泥巴一身。每天都关注着天气变化。以及留意时令怎么呵护菜田的菜苗。从简单的小样青菜到种淮山,种生姜,种鸡蛋果,种圣女果等等,能看到的都学着耕种。母亲的打下手功夫也上升了,她会把菜屡得像市场上卖得一样干净和整齐。衣服不省得多买几件,反倒是舍得买其他得肥料种植工具等。
某天,我经过菜田。母亲说怕我鞋子脏叫我外面路上等着。我很想走进去。





小路开得整整齐齐,面上铺了蛇皮袋。两端用石头压着。弯曲的小路是各自通向各自的庄稼的。每个人都很自律,不会任意损坏别人的劳动成果。虽然隔着庄稼,大伙的聊天可是传递千米。这里有个消息,里头说起,外头已经回应了。当我朝向母亲的菜地走过去的时候,一位八十多的老婆婆迎面对着我说:谁家的姑娘来看妈妈是吗?走,我带你走好路,于是她赤脚上阵,走过泥巴。我说:老奶奶,你记性很好,这些弯路那么多,你还那么记得。她笑呵呵:我习惯走在泥上还比穿鞋子好。鞋子容易摔跤。别看她驼背岁数大,一下子就带我走到母亲面前了。我连声谢谢她。她笑着说:不用谢。现在很少年轻人会下地。他们都有钱上酒楼吃美食。其实这些美食还不是来自土地。
母亲欢迎我到达了菜地。但是没有说多久,她又已经被其他人叫唤过去帮忙了。这里不仅仅有菜地,还有她的种菜朋友。
我很想问母亲为什么跟随父亲到土地上来。但是现在我想我已经有了答案。一切回归自然。或多或少不重要,最重要是能活在当下,从新能出发。
耕种不仅仅有科学知识在里面。也有很深远的人情世故在里面。我们这代的年轻人也好,更年轻的人也好。最好能好好学习一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