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诠释了新媒体技术下社会中"弱链接"的强大效果,这在国际传播领域来说也不例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如今逐渐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互联网的便利在技术上提供了分享的平等机会。每一个网民都能方便快捷地参与公共讨论,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这种具有高度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媒体形式,对于国际传播来说,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独乐不如众乐
对于新兴媒体而言,其个性化的媒体形式为每一位网友提供了可以发声,可以分享的机会。与传统媒体“我说你听”不同,社交媒体给予用户足够的主动性和话语权,同时也给予网友分享的可能性。比如近期在Facebook上,一条来自中国的短视频宣传片就在国外找到了知音。
这是一条讲述中国非遗觉囊唐卡如何改变一个藏族女孩人生轨迹的故事。这条视频的发布者,蓝海云的相关人士表示,原以为外国网友对于这种源自中国的传统非遗不会感兴趣,毕竟这种地域性强,文化独特且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国内都不一定能够引起关注。但是一位网友画唐卡的照片改变了他们的想法,原来在国外也有人了解,熟悉甚至制作唐卡。正是在这种互动分享中,拉近了外国网友与唐卡的历史隔阂,提升了网友们对于视频的亲近感,也增加了网友们观看完整版视频的兴趣,这种意想不到的反馈大大提升了视频的观看量和转发量,可见,鼓励网友们互动分享,对于传播的广度会有极大的帮助。

有感而发
社交媒体的另外一个意想不到,就是海外网友在内容深度上的挖掘出乎意料。在我们的印象中,社交媒体的功能基本限于提高传播的广度和话题的扩散,但内容的深度挖掘功能似乎不怎么理想,同样来自Facebook的一条留言,改变了我们对于社交媒体的看法。

(网友Rajen Jani留言截图)
这条留言对应的,同样是来自中国非遗山西琉璃的内容,和觉囊唐卡的顾虑相同,这条视频的优势在社交媒体的吸引点并不突出。这条视频的主人公从年龄气质到地域文化则完全不符合国外网友的审美,不过网友们在视频下的留言从篇幅长度到内容深度都超出了发布者的预期。这种“长篇大论”式的留言在社交媒体上很少看到,更出人意料的是海外网友们对于内容的深度分析也很透彻,比如名为Rajen Jani的网友留言,他站在个人的角度针对山西琉璃的现状、发展,以及改进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甚至对于中国政府支持中国非遗的传承进行了引述。这篇类似“论文”的留言也成为国内很多媒体的报道素材,也为山西琉璃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多的话题点。网友Christina Lowe和他的观点不谋而合,她为中国政府对传统污染行业进行的“绿色”工程点赞,还有更多网友也针对该内容写了自己的感受,让这条视频的网友评论量“质感”上升到新的层次。

(网友Christina Lowe留言截图)
点到为止
说到话题点,就不得不说社交媒体的发布特性,“点到为止”。社交媒体个人化的特质决定了大而全、深而广的内容不会引起个性化网友的共鸣,能够转发并留给网友想象的空间并引发新的话题讨论这成为社交媒体在发布功能上的诉求。但国内外体制、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成为了壁垒,不过这道壁垒也不是不可逾越。

(网友Josh Garcia博客截图)
同样来自蓝海云官方Facebbok的一条视频就成为了案例,这条视频讲述的是中国武汉盲童学校的一位音乐老师,利用音乐启发和改变了盲童职业选择的故事。纵观蓝海云的官网脸书可见,这条视频的点击和观看量并不是最高的,但是由这个视频引发的新一轮话题的发布量却是最多的,比如光州新闻杂志(韩国历史最久的英文月刊)自由撰稿人Josh Garcia,他在无意间看到视频后,便以“盲童的音乐教育”为主题,结合自身观点和专家采访,在自己的光州新闻杂志博客中对武汉音乐老师的故事进行了解析。来自英国的教育专家Alison Mackenzie则在自己的博客中,站在儿童教育,尤其是残障儿童教育的角度以武汉盲童的故事为案例进行了儿童论证。还有一些自媒体人或者行业领域的专家也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在其专业层面进行了论述。社交媒体这种点到为止却反而留有更多话题空间的特性,也为国际传播留有了更多可能性。

(网友Alison Mackenzie博客截图)
总之,在以上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中,在社交媒体的推广方面均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尽管这些内容的国际传播距离最终设定的效果还有距离,但从有效传播的范畴来讲,这些内容引发了海外网友的参与热情,并且随之针对故事内容产生的话题发散也起到了“滚雪球”的作用。这些成绩的珍贵并不是来自于最终的结果,而是来自于在一个从无到有过程中经验的积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案例或许可以成为我们找到国际传播有效途径的开始,引发我们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