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回盐城考了健康管理师,考完带着侄子去看场电影,选来选去,一起看了《数码宝贝:最后的进化》,我没看过数码宝贝前集或者电视剧,一开始就是应付的状态陪侄子,看到后半程,感觉有点意味了,有几种情绪在涌动着。只有被选中的孩子才能有数码宝贝的陪伴,这是存在小朋友脑海中的幻想或者是一种心理现实吧?被选中意味着他是特别的,数码宝贝萌哒哒和他一起长大,这是陪伴的需要,拥有超能力这是未长大孩子的幻想,影院现场人不多,除了我俩,都是年轻人,不用说,估计是看着数码宝贝长大的人。
拥有数码宝贝的第一批主角们,开始面临人生的选择,要往前走,走在成人的路上,是要继续学业,还是选择一份谋生的职业,还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呢?少年人体验到了痛苦,一方面,长大是无可逃避的,一方面又留恋过去,留恋每一种可能性都在自己身边,留恋无所不能的时光,到了此刻,每一次的选择意味着人生的可能性少了一半,这是长大的代价,必须要做选择,意味着将要告别无所不能的时代,意味着将要承担社会责任,意味着与最亲密的成长伙伴—数码宝贝的分离(或者说回到每一个人的心底,成为永恒)。内心的留恋,内心的不想长大,这是很多人在这个关卡上的心声,分化就是这样,一部分前行,就意味着一部分被抛弃。
于是有人因为数码宝贝的突然离开走不出伤痛,虽然依然选择了自己喜欢做的事,但具体内容变成了要帮所有拥有数码宝贝的人实现“不想长大”“永远和自己的数码宝贝在一起”的幻梦,这是永恒少年的做法,不要长大,不要失去任何的可能性。然而,对于现实来说,这就是逃避。看着自己与宝贝的连接越来越弱,面临着抉择,是要打败顽固者,帮助所有人回到现实,接受成长,还是和那些人一样留在过去?这是一次重要的选择。选择了战斗——最后的进化,大概就意味着虽然心痛却毅然前行的意志,这是成年人的状态,含着眼泪与自己最亲密的伙伴离别,这份眼泪,最美,最痛,最绚烂。面对才能前进。这份充满柔情的决战让我几乎落泪,到最后,我甚至抱着幻想,数码宝贝有可能可以留下来,感谢故事的设计者,设计了最完美的结局:数码宝贝从现实中消失了。曾经的孩子们也长大了,我想,在他们心中柔软的角落里,依然有着和小伙伴最温暖的记忆,而那些记忆成为永恒,给长大的人带来更多的前进的动力。也或者,那份曾经的经历化为个性中的点滴,与充满幻想和可能性的数码宝贝融为一体,挑战现实的人生。
我想,可能不存在真正的孤独,在每一次受伤之后依然可以奋起前行,这与其说是孤独的力量,不如说是内在有一个永恒世界的陪伴。而在受伤之后求助外援、抱怨的行为只是在隔绝那个世界,无法与那个世界相连,那个世界里有数码宝贝。我常常为一些拥有“迷之自信”的人所倾倒,成长路上环境的抱持,让他们依然可以拥有“我能”“我行”的自信,这种力量我们与生俱有,只是走在成长的路上,渐渐失去了。脑海里出现一个画面,一个人在自己梦的海洋里,不停的捞啊捞啊,也只是捞到了过往真实经历的碎片,修正了若干不连贯的错误记忆(所谓错误记忆,是真实被情绪掩盖后的我们信以为真的样子),这个过程太难。离开自然过程逆向成长才是英雄之旅。人们似乎走了两条路,从一个充满无数可能性的婴孩(原初自性),逐渐长大,走了一条道,走到了将黑。到了一定阶段又得往回走(心灵层面),去寻觅那些丢失的、遗忘的、被掩盖的真相,从此,一头一尾相连,一边回溯,一边继续前行。
自性具体是什么样子,真的看不到,但是看着一个人的生命旅程,真心觉得它妖娆至极。所以去经历,去经验常常是分析人挂在口中,念在心上,刻在脑海里的箴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