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放假一天,受文君夫妇诚挚邀请,与爱人一起随同文君夫妇,驱车前往新建的王屋老街旅游。同行者还有文君的女儿及外孙小博岩。
我们把车停在阳台宫旁边的停车场。先来到道境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十几米高的司马承祯塑像。拾级而下,整个广场有钟楼,鼓楼,轩辕殿,正天门,祭祭天坛,有文化长廊,有青石形成的篆书“曲水流觞”。一壁墙上有石头堆砌的老子画像,整面墙镶嵌几千块鹅卵石,上面书写着道德经。前面是一池流水,迎合“上善若水”的含义。整个广场无论是雕刻、建筑、布局还是立意,都彰显着气势恢宏的大家手笔。
在道镜广场逗留片刻,我们便来到王屋老街。老街以“老”为特点,木门雕刻,青砖蓝瓦,石砌小墙,古色古香。青砖铺砌的通幽小径,青石、黄岩石垒成的台阶,低矮的屋檐,窄小的街巷,无一不显出古朴民风。老街的庭院中有假山有水池,有郁郁葱葱的树木。临街的店铺,则被租赁为饭店、商铺,仿临古风,在店门口悬挂旗帜为招牌,上书各店经营的名称特点。
悠然前行中有人在喊:“快走,杂技开始了。”我们一行人也随着人流往前赶。那里早已人山人海。我们登上一个凉亭,便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表演的节目。赤膊压玻璃渣,赤脚上刀山。表演者赤脚在刀山上行走、倒挂,做着各种惊险的动作,引来观众一阵阵惊呼。
表演刚结束,我们被一阵悠扬的琴声所吸引。曲台上,一个白衣飘飘、长发高束的绝色女子,怀抱琵琶端坐在台前,用情专注地弹奏着一曲《女儿情》。柔情的旋律,深情的背景音乐,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就在这时候,一个四五岁,穿着白底黑圆点连衣裙的小女孩,从人缝里挤了进来。她站在曲台前,伴着音乐,自编自创地跳起了舞蹈。她随着音乐摆头、抬腿,挥动手臂,拽着裙摆旋转。她的舞姿很生硬,甚至有时会停下来踟蹰片刻。可她脸上那份灿烂的笑容,那份陶醉的神情,那份投入的专注,那份忘乎所以的天真,让我由衷地赞叹。舞者天赋,被她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的眼前置幻出十年二十年后,一个名誉天下的舞者神采。我忙用相机记录下了那精彩的瞬间,美丽的永恒。
一阵铿锵有力,雄浑磅礴的鼓声传来。我们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踩高跷”表演场地。几个身着戏服,扮成生、旦、净、末、丑角色的人,通过一个木棍,用特制的手法把大约有七八岁的小女孩,固定在肩背上。他们踏着鼓点,随着节拍,有规律地走着舞步。肩上的小演员穿着戏服,随着鼓点做着各种各样优美的动作。一曲鼓声结束,底座的舞者汗流浃背。一个老者已有72岁高龄,依然舞出了生命的活跃与强盛。他脸上那深深的褶纹里,闪着汗水的光芒。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老中青少之间默默地演绎着,传承着。
走过木质摇摆不定的吊桥,一曲《九儿》的原唱版,传入耳畔,也传来了人们的欢呼与惊叹声。这竟是一个声控喷泉。泉池中是一个青砖砌成的玲珑宝塔,琉瓦飞檐,小巧精致。其中大大小小喷泉有几十处。乐曲柔情舒缓时,池四周的喷泉,轻移莲步,散落银珠,摇曳旋转,风情万种。乐曲激昂嘹亮时,喷泉喷涌而出,水花四溅,高达数米,水雾氤氲,把宝塔笼罩其间,美轮美奂,如人间仙境。小博岩此时表现得特别活跃。他欢呼雀跃,伸手去接飞溅的水珠。他唱着、跳着、笑着,用最原始的方式表达着他心中的欣喜与狂热。
夕阳西下,我们驱车踏上了回家的路。小博岩在车上睡着了,梦里时不时笑出声来。我的眼前又浮现出那个蝴蝶般的舞者,那些穿戏服的舞者,还有小博岩欢呼雀跃的情景。也正是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未来与骄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