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讲 移情作用
精神分析治疗法如何发生治愈效果?
神经症中致病的两股力量的冲突,一股存在于前意识和意识层面,一股存在于潜意识中。只有双方处于同一场所时,才可能达成协议。也就是说,让意识取代潜意识,把潜意识的内容进入意识中。从记忆中找到压抑作用的根源,那样,症状形成的前提——压抑作用就会消失。病态的冲突成了容易解决的普通矛盾。
消除压抑作用带来的抵抗,是为了压抑被拒绝了的冲动产生的。抗拒或抵抗不属于潜意识,而是属于自我。自我一定会与分析师合作,首先是患者寻求恢复健康的欲望,其次是患者的智慧的帮助。这样会导致另外一种患者内心激烈的斗争,发生于寻求维持之前的抗拒和准备使之放弃的两种动机之间。将前面已因压抑作用而暂时平息的冲突再度引起,并引导到一个比压抑作用更好的结果。
移情作用的感情早已在患者内心萌生,然后借治疗的机会转移到分析师身上。通过告诉患者,他的情感不是来自目前的情境,也和分析师本人无关,只不过是重现了先前发生于他身上的某些东西而已,将他的重演转化为记忆,从而使移情作用转化为治疗的最便利的工具,来提示心理活动的隐秘部分。
移情作用发生后,患者的病情的变化都向着一个方向——即他与医生的关系上。移情作用可被看作是一棵树的木材层和皮层之间的新生层,只有通过它才会有新组织的形成,树干也由此越来越粗。原先的患者的回忆工作就退居于次要的位置,而是由于移情带来的新形成的改造过的神经症了。作为一种旧症的新版的起点,分析师观察到它的起源和成长,而分析师作为移情的对象,已处于它的核心位置。把握了这种新的人为的神经症,就相当于去除了原有的疾病,即完成了治疗工作。
对于不具备移情能力或者能力有限的患者,如自恋性神经症,他们拒绝分析师,因此不适合运用精神分析进行治疗。
这是60岁的佛洛依德对于精神分析的总体框架和理论模型,没啥好说的,大写的“服”。后人们的理论在我看来都是他的发展和扩充,当然也有否定,但,重点是他建立了模型,模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