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选题能力:写作的先胜而后求战
- 不知道该写什么怎么办
很多朋友经常会问一个问题:我也想写,但不知道该写什么,怎么办?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硬写!
写作就是对这个世界输出你的观点。比如,觉得房价太高,就写文章来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觉得职场残酷,可以写一篇短文讽刺一下看不顺眼的现象;觉得生活太无趣,就写一点段子或者小说,给平淡的生活添上一抹色彩。每个人生活上的种种,都是你写作的源泉,要经常问一下自己:我对这个世界还有没有话要讲?慢慢的便会发现,万事万物皆可成为写作的对象,只是我们缺少发现它们的眼光。 - 掌握写作的公式
每当谈及写作,很多人都会提到一个词——灵感。
但是这种可遇不可求的惊喜无法成为作者持续创作的源泉,当我们想让表达成为习惯,持续向世界输出自己的观点时,掌握几条公式或许是更有效率的办法:
- 引出一个痛点话题
- 针对痛点话题,提出一个新鲜观点
- 使用小标题+案例,正面论证该观点
- 使用小标题+案例,反面论证该观点
- 总结观点的意义及价值
- 提出一些可执行的建议并呼吁大家去做
只要确定了文章主题,再按照框架一步一步填充内容,最后一定会比毫无章法地放飞自我要写得快,逻辑也更顺畅。 - 优质选题的三大底层逻辑
现在我们对于世界有了许多观点想要表达,也梳理了一个适合自己的行文框架,选择哪个更好呢?
《孙子兵法》里有句经典语录:胜者先胜而后求战,败者先战而后求胜。这句话告诉我们:能取胜的人,往往都是准备充分的人。写文章亦是如此,阅读量高不高,往往在你写之前就确定了。高手写文章,先找一个读者感兴趣主题,再想办法获得高阅读量;“菜鸟”写文章,先随便找个主题,然后再想办法获得高阅读量。我们日常选题应该从以下三条底层逻辑出发:
- 覆盖人群:多少人可能会阅读
- 痛点程度:阅读时有多大共鸣
- 社交原动力:多少人会主动传播
有的主题潜在阅读人数可能超过千万,只要写的好、传播快,可以很容易获得极大的阅读量。而有的主题可能很小众,即使写得再好也成为不了大爆款。关于痛点则有非常多的定义,其中梁宁的解释我最认同:痛点即恐惧。痛点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有了共鸣就可以拉近读者和你的距离,沟通起来也更容易。当我们的选题做好上面两点,就离成功不远了,接下来就要赋予其社交原动力,为读者提供新知识、新方法、新视角,激发读者的分享欲,借由每个人社交关系链引起大范围传播。 - 寻找选题的五条路径
- 分析人群的共性需求
- 挖掘自己的关注焦点
- 立即输入以触发思考
- 关注热点以提取话题
- 模仿借鉴和迁移转换
仔细分析当下社会人们的需求是什么,有没有哪些需求是容易被忽略却又跟生活息息相关的;仔细审视自己擅长的领域,尝试挖掘一些具有痛点的话题,是否有新的切入点;通过阅读、聊天、看节目等方式寻找读者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刷刷各大网站热点新闻,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从中观察提取自己想说的话;去年讨论过的话题,放在当下是否有了新的角度,有些话题是值的回味的,哪怕被讨论过很多次,在此遇到依然有很多话可以说。
2.写在最后
老实讲,这一章的内容我归纳起来觉得很难,因为大多数观点都是点到即止,大致给出一个方向,没有进一步讨论其实现方法。即使有一部分阐述也只是作者拿自身的成功案例进行举例论证,让我觉得有些空。内容的排列上也有一种说不出的别扭感,感觉说来说去都是表达同一个意思。也许这章节内容需要通过自身实践后再回过头审视和思考才能更有体会。
本人能力有限,如果我的阐述不够清楚,建议可以阅读作者原文去做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