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2月2日,沅江12岁少年因为憎恨母亲的管教而将其杀死的新闻,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现在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冰凉的百度词条。
在教育过程中的缺失,以前看来,只是毁了一个孩子,现在看来,这种缺失完全可以塑造出毁了一个家庭乃至社会的魔鬼。
在前段时间大火的宋朝古装剧《知否,知否》中,有一句台词反复被提及:父母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对于这句话,深以为然。
现代中国式育儿,看似为孩子做了长远的规划,实则却在具体的教育中,经常缺位,这种事,在我的身上也频繁发生,我不想去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只想与你分享我的故事和经验,能引起你的一点点启发和思考,足矣。当然,能有一点点改变,就更好了。

安安终于如愿以偿上到了我最满意的幼儿园,这是我提前一年排号才得到的结果。都说孩子上幼儿园会是家长在小学前最轻松的一段时光,就在我满怀期待的等待惬意美好生活来临时,安安却突然表现出来了强烈的不想上幼儿园的欲望。
他每天晚上都会问我:“妈妈,明天上幼儿园吗?”
“妈妈,明天上了幼儿园还要上几天幼儿园呀?”
“妈妈?你可以帮我请个假吗?”
……
我以为这是安安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表现出来的不适应性,却并没有想到,这是安安在向我释放“求救”的信号。

安安是由姥姥姥爷为主力带大的,安安父亲在另一座城市工作,我也因为工作繁忙的原因无法每天都陪在他的身边,我自以为,给他找到一所出名的,硬件软件足够好的幼儿园,就可以代替做妈妈的全部付出。
我的安安,他开朗、阳光、热情、幽默,我从来没有想过他在幼儿园会遇到严重的“社交障碍”。因为上班时间的原因,我很少去接送安安,几乎都是姥姥姥爷代劳,直到有一天,我出现在班级门口,班主任老师拉我到一边跟我说:“安安很内向,而且特别的要强,不太能融入这个集体,他的姥姥姥爷太惯着他了,他虽然得到了足够的爱,但这种爱是不健全的。”
我心里咯噔一下,内向?不善于交际?表现出不合群?这怎么会是我的安安呢?

我开始尽量调整工作时间,自己接送安安上下学。在这期间,我发现了三个问题。
第一,在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安安上前去想要参与,别的小朋友大多数会拒绝,而且会用奇怪的眼神看安安。
第二,有小朋友碰到安安打招呼的时候,安安从来不予回应。
第三。安安在班上只有一个好朋友,叫小土豆,小土豆比安安还要内向沉默,可安安每每对他热情相待时,他却不会给予太多的回应。
我将这些观察悄悄的记在心里,开始由此及彼,慢慢理解安安不想要上幼儿园的心情。
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有80%的人感受到过孤立带来的痛感,而且这种痛感是真实存在的,甚至与被人打了一拳给身体上带来的痛感是一样的。
我突然感觉很内疚,在安安如此重要的成长时期,我居然错过了替他分担这些痛感的最佳时间。现在的安安,已经开始有自卑、敏感、暴躁的苗头。
在不随他意时,他经常会暴力的大喊:“我要杀了你!”

我们都知道,友谊给我们带来的帮助、愉悦感、归属感甚至有时候大过于爱情,可是如果因为我没有处理好安安现在的情绪,让他今后开始惧怕友谊,甚至有了社交恐惧障碍,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我开始想解决的办法。
在面对孩子有社交问题时,我想我们首先需要客观的看待几个问题。
第一,父母双方中是否有一方的性格比较内向、腼腆,不善交际。安安的爸爸是这个类型的,那么安安就容易遗传这样的性格特质。
第二,家庭的相处模式中,你们是否以处处让孩子主导,以迎合孩子为主,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喜好,让孩子明白妥协与合作的重要性。
第三,孩子是否在园外时间与同龄人相处较少,没有比较要好的玩伴,没有感受到来自朋友的关爱、接纳和安慰的感情支持。
安安全中。

我开始每天晚上腾出一部分时间与安安聊天,每当聊到“幼儿园的小朋友”这个话题,安安一开始的反应很崩溃,他说:“没有小朋友愿意和我玩,土豆也不是我的好朋友,我都没有朋友。”
我也很崩溃,可是我必须要陪着安安度过这个难关。总结下来,在整个过程中,我大概做了这么几件事:
1. 一定要慢慢来,你不可能指望你关注这个事,孩子就能给你积极的回馈,他有可能会拒绝与你沟通,你可能不会想到,你的理解,对于他来说,有可能是一份负担与多余的压力,我一开始与安安沟通,他的表现就是抗拒的,对他来说,这是“难以启齿”的事情。
2. 要跟孩子产生共情心里,敢于自曝其短。单纯的安慰与理解也许并没有多大作用,但是孩子会知道,终于有人知道我的痛苦了,这个痛苦是可以说出来的。除此之外,我会跟安安分享以前自己被孤立的故事与感受,告诉他我每个人都不是会受到所有人的喜爱的。
3. 教他一些与朋友相处的小技巧,学会当一个“配角”,在孩子的世界里面,他们都是以自己为宇宙的中心,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他很难做到忽视自己需求以别的孩子为主,可是朋友之间最重要的就是陪伴与欣赏。这是安安要学会的重要的一课。就算成人也是如此,你爱喝A家的咖啡,她爱喝B家的咖啡,你可以放弃自己的喜爱陪好友去B家,你们同样可以度过一个快乐的下午,甚至你会发现B家的拿铁其实还不错。
4. 在已经形成团体的面前,例如你的孩子是一个转学生,要做好长期融入群体的准备。我算是一个环境适应性比较强的人,初中转学也花了整整一年才彻底融入新的群体。所以家长一定急不得,要站定一个目标,徐徐开展,坚持你的陪伴与理解。
5. 同时我也开始积极的改变自己,周末我会多约同龄人带着小朋友出来一起玩,再也不相信散养的孩子更健康那一套,与老师保持固定频率的沟通,共同关注安安在幼儿园的成长。
6. 不要死搬硬套别人的育儿经验。他又不是机器人,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形成同样的条件反射,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且特别的,真正适合的育儿经验与相处方式只有靠你自己总结与实践,所以,不要再为你看到的那些育儿经验在你孩子身上不管用而感到沮丧啦!

安安这学期已经好了很多,他的班主任说,现在安安已经可以开始融入群体,不只是小土豆一个好朋友了。我并没有指望安安可以短时间之内就可以交到一大堆好朋友,像电影里面那样完成一个“小屌丝”的逆袭,我明确的知道,要克服与生俱来的性格问题,以及自如的与人为友,并享受友情带来种种快乐,是需要长时间的练习与习得,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与生俱来的优点,可对于有些孩子来说,这真的是一个很难跨越的障碍。
在《亲密关系》一书中,心理学家塞尔曼就认为,儿童要经过同享乐不能共患难的顺景——合作特征,以及亲密——共同向阶段,到最后自主的相互依赖这几个过程,才能完成友谊的进化与升华。
每一个阶段新的需要都会凌驾于旧的需要之上,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好好帮助孩子完成每一阶段需要的顺利解决,这样才能培养出新的特殊能力。
这种能力会影响到儿童在后面阶段的应对方式,如果儿童没有获得这些技能,就会发生问题。
上帝创造了孩子,也创造了友谊,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甜蜜的,所以都值得我们慎重的去对待。
作者:三毛掉头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