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约只有1600万犹太人,其中美国和以色列各占500万左右,犹太人总共只占全球人口的0.2%。但犹太人的成就却大到不可思议,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也是不成比例的。
这里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来看看犹太人到底有多牛。
在科技行业,谷歌这家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其中两位创办人都是犹太人。脸书这家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站,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是犹太人,其首席运营官是犹太人。YouTube这家世界最大的视频公司,其首席执行官是犹太人。曾经连续15年蝉联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是犹太人。
在金融界,就有出名的金融大额索罗斯,是全球目前最厉害的投机大神,曾经狙击过英镑和港元,赚了十多个亿,创办有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另外一个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股神巴菲特,他也是犹太人。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是犹太人。
在影视界,电影《侏罗纪公园》的导演斯皮尔伯格就是犹太人。
尤其是全球最聪明的爱因斯坦,其相对论改变了历史,他也是犹太人。
那为什么犹太人这么牛呢?本书就根据中国妈妈和犹太妈妈的对话,以故事的方式陈述了原因。
犹太人特别注重阅读。但他们也不是读死书,而是要从小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读书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知道什么知识,而是要理解过去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去解决问题?另外,为了让小孩子爱书,他们会把蜂蜜涂在书的封面上,那小孩子慢慢就会觉得书是甜甜的。然后他们就会去拿起书,开始阅读。
他们认为书一生的智慧,智慧是一生的财富。他们会有一个很传统的问答,就是发生火灾以后你要带着什么?正确的回答就是要带走书。因为书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有智慧,以后就可以为我们再创造财富。
他们会教导孩子要反复的阅读,理解书中的智慧,最后变成自己的思考。他们绝不会一本书只看一次,因为这样根本获取不到书中的精华,毕竟每一本书都是作者花了很长的时间进行的经验总结,那作者都要花这么多时间,作为我们读者,为什么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呢?
犹太人也特别尊重书,珍惜书,感恩书。书里提到中国妈妈觉得书太破旧了,就扔在垃圾桶打算回收。但是犹太小孩看到后,就觉得这样很不应该啊,因为尽管书很破旧,但我们要感谢它带给我们智慧。后来犹太妈妈就带着小孩把书埋葬起来了。
那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犹太人确实是言传身教的,所以他们那些优秀的传统才能够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引导了,孩子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最后就有了犹太人那些很好的品格。
更加重要的是,犹太人还会陪伴孩子进行阅读,协助他们思考。他们常常在孩子看完一本故事书之后没有任何问题时,感到特别担忧。那他们就会根据这本故事书开始提问,看看孩子到底理解到什么程度,甚至引导孩子思考。他们认为获取的知识越多,那么疑问也会越多,有问题才有独立思考,否则照单全收是不行的。
犹太人让孩子从小开始接触金钱,方式是让孩子买东西时货比三家,选到物优价廉的商品。书里就讲到犹太的小孩购买面包时,发现除了价格外,其他的如品质、包装等差别都不大,最后选择了低价的。
他们会鼓励孩子去了解市场行情,就是物价波动。他们常常会玩一个游戏,就是把一堆物品放在一个箱子里,如果孩子能够说对这个物品的最新价格,那么就会得到相对应金额的金钱。
这就和我们平时所见所闻的不一样,因为我们平常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说不要让孩子从小就去接触钱,免得孩子从小就养成一身铜臭味,或者是太在乎金钱。或者干脆认为那就是一个小孩子,不值得让他去了解金钱。
另外犹太人送给小孩子的第一份礼物通常都是股票,这就跟我们平常的所见所闻不一样。因为我们通常是送物品,就是小孩子可能想要的东西,我们只是去尽量满足他们一下而已。
但是,如果是股票,并且告诉小孩子这就是他的钱了,那么小孩子一般都会去关注这只股票。进而去关注这家公司的经营情况,有没有出新产品,新产品的受欢迎程度等等。
再有就是犹太人觉得要凭借自己的能力赚钱,不要用功利心来看待金钱。书中讲到孩子们遇到一个捡垃圾的老人,浑身很脏,然后一个孩子问中国妈妈:他的钱是不是很脏啊?中国妈妈说:是啊。所以你们以后一定要认真读书,找个好工作,就不用赚这种很脏的钱了。
但是,旁边的犹太妈妈马上就制止了,她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工作,同时这些工作根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且任何工作都要付出劳力才能够赚到钱,只要是凭借自己的辛苦换来的金钱,就是值得尊重的。犹太人认为,只要不是犯罪,无论什么渠道赚来的钱都是平等的。所以任何生意都可以做,任何钱都可以赚,不能把捡垃圾看得这么低贱,也不能把大老板的钱看得很高贵。
犹太商人的信条是,既不少拿,也不多取。该是我的,哪怕是一分钱我也要,不该是我的,即使送给我,我也不要。
这点和我们中国又不一样,因为我们认为要无偿付出,就是帮助别人,不要老想着要回报。犹太人觉得既然我付出了,那我就要回报,他们崇尚的是有偿付出。一旦付出了自己的劳力和时间,那么就要争取应得的报酬。这样对接受帮助的人和自己都是一种尊重。
我们很多人一开始帮助别人时,总是觉得只是一点小忙,不值一提,也没有去要求回报。导致后来这个小忙越帮越大,结果耽误了自己的时间,又不好意思跟别人说。一开始还只是自己难受,慢慢的因为帮不了了也会导致别人难受,最后就是双方都很尴尬。
像犹太人那么干脆,生活也会轻松很多。书里提了一个例子,这是中国妈妈想要犹太小孩帮忙做点小事情,结果犹太小孩就跟她盘算价格,那这位中国妈妈就感觉很惊讶。但是后来犹太小孩帮这位中国妈妈整理资料以后,不仅分门别类,还送了别针,把分类好的资料别在一起。那中国妈妈觉得真是太好了,要给这个犹太小孩一点小费,但这个犹太小孩没有要,他说:价格是我们一开始讲好的,该是多少就是多少,我不会多拿的。中国妈妈说:你给我的别针也要钱啊,就当我买的吧。可是犹太小孩却说:真的不用了,而且这个别针是送给你的,是这次干活的赠品,不收钱的。
因为是有偿服务,所以犹太人的责任感也是特别强的。毕竟收了别人的钱,那么就一定要为别人把事情做好嘛。不然这个钱肯定是拿得有愧的。就比如说这个犹太小孩,也是要尽量的为别人思考,看看怎么样能够更好的为别人服务,同时自己也能够获利。最重要的是,别人会看到他最好的服务,他就为以后的业务奠定了基础。整个过程也说明犹太人是喜欢长远打算的人,表面上他们做一步,其实是想到了后面的很多步。
犹太人认为让人心安理得的接受你的付出是一种尊重。所以我们反过来,我们要经常告诉自己,我是值得这样的回报的,这笔金钱是我值得获得的。像我们很多人总是不好意思要钱,只是不断地付出而已,那就是对钱的不尊重,这样怎么可能变得富有嘛。
犹太人教育小孩是说理和惩罚并重,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而不是只知道怕大人。在我们中国就经常发生这样的事,父母们只知道惩罚孩子,搞得孩子慢慢的就只记得不好的情绪,只会担心挨骂挨打,完全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样做。然后父母们继续惩罚,因为孩子没有改进。恶性循环从此开始。
犹太人在惩罚之前,会告诉小孩错在哪里,以后要怎么改进。然后才是惩罚,惩罚以后会再告诉小孩为什么要这样惩罚,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一些什么。
犹太人喜欢捐助施舍,但是为了考虑接受施舍的人的尊严,他们常常是偷偷的做,就是不让别人知道嘛,这样别人也会很好的接受。也是达到犹太人自己的施舍目的。
犹太人舍得对孩子说不,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延迟享受能力和忍耐能力。即使孩子提出的要求很合理,也不能马上就满足,要让孩子们知道是需要等待的,需要忍耐一阵子才能得到。
犹太人还有一句口头禅,有十个烦恼总比一个烦恼好。那我们总是觉得遇到烦恼肯定不好嘛,但犹太人经常教育孩子的是,要经常保持乐观精神,有乐观可以增加勇气,勇气可以为我们解决烦恼,这个才是生活之道。
同时,如果我们只有一个烦恼,那么我们就会老是想着这个烦恼,就很可能会钻牛角尖,陷入一种偏执思维里面,很容易对生活失望,觉得就只能那样了。那如果烦恼比较多的话,就可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了。
另外,犹太人认为遇到难题是不如先放下,学会撤退,学会解除压力。那我们中国父母讲究的就是遇到难题要坚持啊,因为只有坚持才可能翻越障碍,结果就是压力反而越来越大。导致越是没有进展,越失望,最后被困难给截住。
犹太人觉得必须时刻保持乐观精神,这才是最总要的,上面也提到过了。如果没有勇气,还怎么解决难题呢,恐怕就不会退下来去想其他办法了吧。
犹太人会让孩子认识世界的残酷,关键时刻只能相信自己。这个也是事实决定的嘛,毕竟犹太人一直以来都过得不是很好,基本上处于流离失所的一个状态。所以从小认识世界的残酷也是很必要的,甚至有时候连亲人也不要盲目相信。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就是犹太爸爸让小孩从桌子上跳下来,一开始小孩不敢跳,但犹太爸爸再三承诺他会接住的,于是小孩就跳了。跳了两次以后,孩子还想玩。但是这一次犹太爸爸没有去接住他,而是告诉小孩:我是可以接住你啊,而且已经接住两次了,但并表示我可以一直接住你啊。你要记住,关键时刻只能靠自己。
犹太民族有一句名言:要让孩子走上他该走的路,并且充分的鼓励他。这是因为成长期的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支持、赞许和认同,只要坚持做,就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成就一切的基础之一。当然,这个鼓励也是适可而止的。
反观我们中国父母,即使孩子做得很好了也看不到,考了九十几分也只有挨批评的份,因为没有考一百分。考了一百分也只能短暂的获得一阵子鼓励,必定能马上找出孩子不好的地方,比如,别的孩子会个什么但这个孩子却不会,然后马上就会被父母贬低没用,太笨。
犹太人会经常告诉他们的小孩关于他们民族的历史,他们是怎么的不屈不挠到了现在,让孩子从小就认同他们的民族文化,珍惜他们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尤其是在节假日,他们的关系会更紧密。
比如,犹太人会利用赎罪日来促进亲子交流。这个赎罪日不是说有罪所以要祷告什么的,而是每个人都要自我检讨自己的问题,然后跟别人说抱歉,也可以指出别人的问题。这样就可以让父母和孩子更加的了解彼此啊,父母可以看看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可以了解孩子怎么想的,孩子可以跟父母说更多他们想说的话,或者检讨自己为什么总是惹父母生气。
再一个就是什么也不做的安息日。这天是为了工作一周的人准备的,可以把疲劳的状态赶走,让身体和心灵回到最佳状态。父母们一般除了什么也不做外,还会带领孩子们去亲近大自然啊等等。安息日这天不上班,商店也不开业,不做饭,不看手机,不看电脑,就是纯粹的好好休息的一天。如果我们每个人能有这么一天,那真是幸福死了。
文章首发在公号 好多番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