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鲜叶采后之处理—茶青采摘后,每人放置在各人肩挂之茶篮内,切忌压实。竹篮每只可容青约十五斤。通常十一二斤即轻轻倾入另一青篮内。粗暴操作最伤茶品,压挤之叶,其细胞将因破碎而流出茶汁,以致先期氧化。损伤之叶,在萎凋过程中,常变为死叶,决不能制成良好之茶。茶青倾倒之时,须将茶篮靠近青篮而后倒入,不得高举投入。茶青倒入以轻松为宜,注意于凉爽通风之保持,以免青因压实发生热度,致叶中成分先起分解作用。盖叶虽采下,但尚能继续进行呼吸作用,若被紧压,气不得曵,热乃发生,受热过多,叶即红变,无法制作。受热较轻,虽不色变,但亦有宿味,制出之茶,泡水亦将污浊而无味。茶青倒入青篮,中间放叶较薄,周边较厚,盖青篮周边尚有疏孔,可以通气。
每次送青入厂,时间约一小时至二小时半,不致使茶青停留山场过久,发生劣变,武夷各岩因受天然地理限制,茶园星散,山路崎岖难行,且远者在一二十里之外,近者亦有一里左右,故运送茶青之工人,行动须敏捷谨慎。如青盛路远,一担青篮,一人挑运不及,且因挑运时间过久,恐鲜叶劣变,故须用青篮二三担,派二人或三人接力挑运入厂制作,以求敏捷轻快。
茶青放于山场或挑运入厂,均须设法避免太阳照射。在山场茶工,均知将青篮放置树荫之下或茶树之旁。挑运时或择阴凉之路行之,或于篮顶用杂草树叶等披盖,以遮阳光直射。
品种不同,或属单丛之鲜叶,须分篮挑运,或一篮之中,设法隔分使免混杂,昔年对于单丛茶青,在山场之处理,甚为仔细,每一单丛,均有编号,各树挂竹竿,写明种名为记外,尚由茶庄厂主每春发给二尺方之白布数块,每一单丛鲜叶,用白布一块隔分盛之,并将原挂茶树上竹竿取下,放于布上,以免混杂。现因简就陋,废用已久,小数茶厂尚用纸张隔开,大部则采用树叶隔分。惟树叶稀疏,混杂难免,且无挂牌,更多错误。此事虽小,但有关品质,仍有倡用之价值。用纸虽无不可,但雨天容易破烂,不甚合用,若因用布价昂,亦可用竹制小筐以代之。
送青次数,以天候晴雨,茶青多寡而定。如系晴天,每天八九次,雨天五六次。盖雨天采摘,本属不得已之事,如非鲜叶粗大,稍过即无法制作,当尽量少采为宜。送青每次相隔一小时至二小时。数量至少百六七十斤,通常百二三十斤。由于送青次数之多,数量又少,对茶青决无挤压发热之弊。武夷茶农,对于采后茶青,在入厂前之处理,尚称谨慎合理。
【妞注】
因为这两天都在采摘环节,林馥泉并没有因为采摘的看似‘简单’而带过,就像人的每个关节,细致体系化的写详细方便参照操作,对于原文的详细别无补充。对于武夷茶制作环节的‘精’‘专’他算是做到了。采摘环节的每一节,看着非常容易。等操作的时候,你按照这些话跟工人说完,结果却完全不同的。因为心思不同。你的心思可能是想做纯粹,技术含量高的茶。工人的心思却是越快完成越多产量,赚钱越多。从价值观上,就是背道而驰的。怎么能让他们理解这里面的细微差别,十分困难。曾经看着刘锋做得非常优秀的肉桂茶,被劳作时候马虎糊涂的工人不小心掺了别的刚做好不是一种类的茶进去。那时候即使你对着吼对方,也于事无补。做茶,让我这个性格火爆的人,渐渐学会了慢慢细化每个步骤,有耐心的把一句话重复数遍,在别人看不到更远的时候,坚持的同时保持微笑 。
“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心无本体,功夫所至,即其本体,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之万殊也。”我能说,这句话就是我对之上林老原文的注释么?不要以为自己采摘的是树叶,某种程度他们是比丝绸更娇柔的绿色物质。只有这样方成其品质。
(林馥泉·虎妞 本文转自扫叶山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