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观自在:是指的一个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观世音菩萨。菩萨有很多的圣号。每一个圣号表的都是一种法,所以是一个名字也是一个法,在表什么法的时候就会用什么样的圣号。整个心经的开篇观自在菩萨,表的是如何自在的法。
何为自在呢?不被万事万物所束缚叫做自在。比如说当我们被绳子捆住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在吗?举例说小鸟。把它放在一个笼子里面。缺少食物会给它食物。渴的时候旁边也有水。这个小鸟在笼子里面可以跳来跳去。但是它想要飞出去是不可能的。你看小鸟他自在吗?不少吃也不少喝,可是好像他也不是很自在。
那观自在呢?我们要学会观自己自不自在,看看自己哪里不自在?鸟有可能被鸟笼所困不自在。那我们自己人会被什么所困而不自在呢。人都是被自己的念头所困的。当我们被自己的念头困住的时候就开始变得不自在。为什么叫心经呢?困住我们的是心念!
比如说当我们想要更大的房子求而不得。就会产生烦恼和痛苦。当我们想要一个东西没有得到求而不得,我们当下想让自己清净一点可是清净不了就会产生不自在,就会痛苦。所以这些让我们束缚的都是我们的念头,心念所产生的。所以我们自己来观哪里是自在的?哪里是不自在的?哪里不自在我们就要修哪里,哪里不自在我们就要放下哪里了?那我们再来看观自在菩萨,菩萨他是大自在的。自在是一种状态合境界,那我们反观自己,【我们达不到自在的境界,那我就观不自在】
我们哪里不自在我们就去修正哪里,被什么念头所困,我们就舍弃掉什么念头,这个念头要如何舍弃呢?你得舍掉那个欲望?我们生而为人已然不自在了,因为我们有色身。我们需要吃,需要穿,需要喝,还需要那么多复杂的欲望,财色名食睡样样都想要,所以已然变得不自在了。
观自在菩萨这个境界。不想吃的时候就可以不吃啊,不想喝的时候就可以不喝呀,我们不行啊!不吃饭我们饿呀,不喝水渴呀。所以这是我们人的最基本的欲望,除了这个以外的欲望都会让我们产生不自在。所以修行为什么要不断的减少欲望呢?只有我们的欲望变得越少,我们才相对变得越自在,我们的欲望变得越多,我们苦苦的向外寻求,越求越不自在,我们被束缚的就越多。我们做人可以达到的那个自在的状态,就是我们的欲望极其少,我们的生活非常的简单,当我们以这个简单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所有得来的都是我们可以享用的。
我自己的心念只要吃饱,只要有衣服穿就可以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我们已经拥有的很多了,我们为什么会不自在呢?我们的期望总是过高,而现实好像达不到我们期望中的那个样子,就产生了念头,就产生了痛苦。当我们对自己的标准要求如此低的时候,只要满足我们最基本的生命的需书状态就可以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的自在,就会变得多一点,那当修到一定的境界的时候,这些我们可以舍弃,包括我们的肉身都可以舍弃,本来佛法就告诉我们四大皆空,我们的身体都是假合而成,当最后我们再把身体空掉的时候,才能入圣贤之流。才能达到观自在菩萨的境界。
所以我们的烦恼其实是因为多余的欲望太多。这些多余的欲望就是囚禁我们的牢笼。鸟是被鸟笼所囚,我们自己是被自己的心劳所囚,都是自己的念头让我们变得不自在了。所以我们看以前修佛法的人是不是一无所有啊?一亳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就可以了。只要吃得饱。不饿肚子,能保证生命的存活,其他的都不需要,这个才是大自在的境界。比如说我们从小去看的电视剧济公活佛。看看济公是不是这样的状态?你再去看看儒家和道家的人也同样如此啊,我们去看看道家的人什么都不需要,何其潇洒,飘然物外!我们去看看儒家也是一样的,孔子说曲肱而枕,有粗茶淡饭,乐就在其中了。颜回说一旦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毁不改其乐。一碗水一碗饭足矣啊。
现在就是因为我们的欲望太多了,才让我们不自在的,我们想要的东西越多,我们就越不自在,这个时候我们再回过来讲,当我们把自己的欲望和期望值放的那么低的时候,你会发现并不是你不要了,而是你不执着在其中,这个时候你才能自在。
再来讲观:观很重要!我们说了观自在观不自在。看看自己哪里不自在就修哪里,哪里不自在就舍哪里?观自在用什么观呢?用身体可以观的到我们自不自在吗?观不到吧,要用心去观我们的念头,哪里不自在?观我们的思维哪里不自在,我们的感受哪里不自在?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对面坐一个人在和我们聊天。他说有很多的烦恼,有很多的痛苦,有很多的不自在,你用眼睛可以看到这个人的不自在吗?看不到吧,你要跟他聊天,通过她表述她的生活,现状,他为什么而痛苦和烦恼,这个时候你才能观,知道他的不自在,并且去给他方法。那我们观自己更是如此,是用心观哪里不自在?我们都是被自己的心念所缚那个心念才是我们的牢笼,所以我们不停的去观自己的心念变化,关自己的思维变化,被什么事情所束缚,我们就修掉什么事情,我们就舍掉什么,才能得那个自在。
你可以去观我们的念头去了哪里呀?去追一个衣服,去追一个更大的房子,去追一个车子,去追一个票子,去了哪里呢?去了哪里就是我们那个念头让我们不自在的地方,所以说我们的念头每天都是杂念纷飞的,为什么有84000烦恼啊,因为我们有84000个念头在飞呀。有84000个念头在跑,这些念头让我们不自在。所以当我们懂得止住自己的念头,才能变得自在,否则就是杂念纷飞的,我们这个心就是静不下来的,所以首先要学会观。
观自在菩萨:菩萨叫菩提萨垛菩,提是觉的意思,觉悟觉醒,萨垛是有情众生的有情,所以菩提萨垛是觉有情。菩提萨垛还有另外一个理解,道理是一样的,菩提是佛道萨垛,是成就众生。所以用佛道成就众生的人叫做菩萨。所以我们再来讲观自在菩萨,不是一个人,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状态,是自觉以后再去觉他,是用佛道再成就众生,这一类人都叫做菩萨。它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状态。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观自在菩萨,先观自己自不自在,自己自在了再去觉醒他人,让他人也变得自在,这个就叫做菩萨。比如说我们在生活当中是不是有人经常用菩萨这个比来形容他人说,我身边有一个什么样的朋友,像菩萨一样,说明他在不停的帮助他人,他在救人慧命,他自己觉醒了再帮助他人觉醒,这样的人我们都可以称他为菩萨,正在行菩萨道,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菩萨,我们生而为人,未必能做到样样自在,可是呢,我们哪里自在了,我们就可以用我们自在的这个方面去帮助他人,让她人也变得自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首先要观。
然后要行:所以叫修行。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说回想当初。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是时间概念,我们先要理解时间概念,接下来再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有观,还要有行,行是指达到了一定的境界,般若是智慧,波罗蜜多是到彼岸,我们行深到达彼岸智慧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在什么时候能照见五蕴皆空呢。行深到彼岸的智慧,那个时候达到了一定的境界,自然就出现了那个果,叫照见五蕴皆空。我们刚开始观是不够的,自己哪里不自在?要去修哪里?要去行呢?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到了一定的境界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发现原来一切都是空的。这个时候度一切苦厄,你才能解脱度脱一切苦厄。
所以很多人经常问呢,我如何才能没有烦恼啊,先观后行,你行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你才能照见五蕴皆空,你突然发现原来五蕴都是空的,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幻相,这个时候你才能度一切苦厄,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苦,就是执着于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东西,执着于房子不了解他是空的,执着车子不了解车子是空的,执着于感情,不了解他是无常的,执着于世界万事万物,认为它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你才产生了痛苦啊!
那我们如何才能得自在呢?你得了解这些空性智慧,你要知道他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把这些虚望的相都破掉的时候,你再回到当下,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念头才会变少,所以只有观是不够的,你要不停地去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的是什么呀。是到彼岸的出世间智慧,不是世间智慧,世间的智慧你行的越多,陷得越深,更不得自在。
人们总是认为我拥有了更多,我就变自在了,我就变幸福了,我就更开心了,实则不是这样的,你拥有的越多,你越难放下,你也就越不自在。行得越多我们的智慧自然也就在不断的增加,你的境界就在不断地提高,我们的自在就会多一分。我们到达彼岸的智慧自然也就多一分,我们就多照见了一层空性,直至圆满为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