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必须自己开始。
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
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义,
那么对你来说,
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
————犹太哲学家 马丁· 布伯
武志红心理课专栏的开篇语是这句: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很是喜欢这句话。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有很多人活着,是自觉不自觉地以外界的评判为标准去活。生活确实就像一场戏,假戏真做后,以为戏里的自己是真实的自己,为了台下的叫好声、赞誉声而去费力的投入的演,演着演着,就把原来的自己给弄丢了。
在武志红公众号里有一个案例,咨询人因为失败的婚姻,产生了厌世的念头,两次试图自杀,一次割腕一次上吊,但都被亲友发现救了下来。朋友给她推荐了一个公益性的NLP工作坊,她想自己反正这辈子失败的一塌糊涂也就这样了,死马当作活马医,不妨试试。咨询师水平很高,通过与案主的沟通,发现了她身上两种力量,一种是死的力量,一种是生的力量。
死的力量让她两次自杀,生的力量让她鼓足勇气袒露自己伤痕累累的内心,向咨询师求助。
案主的亲戚朋友劝说的时候都是在和她生的力量对话,不敢去面对死的力量。但是咨询师守正出奇,很大胆而巧妙的把案主带着直面死的力量。他对案主说,我很赞同你自杀的选择,你可以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先把自己一直没有做的却感到遗憾的事情做完了再走也不迟。
案主很吃惊,但仍是按照咨询师的建议,去把自己多年来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列了个清单。这几件事情分别是大吃海鲜、川菜、湘菜、东北菜(好可怜,吃的愿望都没有得到满足),晚上夜不归宿,和老板吵一架,来一场随心所欲的旅行等等,都不是什么大事难事做不到的事,当她把这些事情做完之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她发现自己重新燃起了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她决定要告别过去,好好地生活下去。她再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决心要按照自己的心愿来生活。自杀的念头此时已经彻底消失。
这个女士在婚姻生活中,一直是活在她丈夫的评判里,自我被压抑到一个看不见的角落里。丈夫不爱吃海鲜,她就放弃了自己吃海鲜的意愿;丈夫要求她有应酬的时候必须在晚上10点半以前回家,她就恪守这个时间界限;丈夫说什么,她就奉为圭臬,可怜巴巴的活在丈夫的阴影下。结果还是被丈夫劈腿,不得不离婚。丈夫一旦离开她,外在评价体系崩塌,这个女士的世界也就崩塌了。
当她被生活的现实无情的打击,感到活不下去的时候,幸运的遇到了那个高明的咨询师,引导着她发现了自己真正的需求,当她真正为自己而活的时候,她内在的自我找到了,内在的生命原力爆发出来了,她忽然看到了以前就存在着,却因为自己被蒙蔽而没有看到的世界的无限美好。这位女士能走出阴霾,真的可以说是得到了上天的眷顾。有多少人还一直在黑暗中苦苦的挣扎,在折腾,在沉沦,也有多少人认为生无可恋而走上不归路。
如何从黑暗的隧道中走出来走进光明?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改造升级自己的心智程序。
外在评价标准的人,是从别人的评价中寻找支撑,排斥或者忽略自己内心的体验、感觉,做决定的时候,也容易迷失在缜密但摇摆的理性中。
要成为一个内在驱动的人,而不以外界评价标准来考虑方向。很多时候我们要放下所谓的头脑理性,要去跟着感觉走,从自己的身上寻找答案,时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听从直觉的指挥。跟着感觉走,并不是让人不理性,而恰恰是一种健康的以内在为标准的心理评价机制。那位女士摆脱了原来错误的评价体系,做了很多以前自己想做而不敢去做的事情,给她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积极的生命体验,让她觉得做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生活原来是这么爽的一件事,这时候,内在评价体系这种健康的心智模式在她生命中构建了起来。
一辈子太短,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中,赶快卸掉各种各样的人格面具,摆脱那些别人的要求,不再去迎合别人的期待,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痛痛快快的做自己。如此才不枉此生,才是真的爱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