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脚步走进七十年代,生活在相对闭塞的矿区的人们经过文革急风暴雨的的锻炼,己不满足吃饱穿暖的生活方式,在精神文化生活上有了新的追求与思索。在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方面,一点也不比山外人差。 那时矿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每次矿部召开全矿大会,舞台上整齐排列着各连队精心制做的毛主席巨幅画像,这种画像并不是单单画在木板上,而是用各种颜色的宝石,粉碎成绿豆大小均匀颗粒,用胶将这些颗粒粘在事先画好的主席像上,颜色搭配自然清晰,一般高度在两米左右,宽度一米四左右,十分精致,有点象今天人们热衷的十字绣,各种颜色只是不用线,而是用各种颜色的宝石,如果能保存到现在,绝对是精美的工艺品。记得有一年在木工车间用一节特粗的木头雕刻了一件主席的座像,不得不为设计者与雕铸者赞叹,根本看不出是出自人工雕作,象是工厂机器制做的一样,完全看不出有任何暇疵,制作完工后又刷了一层黄色金粉,实在太漂亮了,以至于我们每天放学后都去木工房看看这件特大主席像雕刻到那一步了。
在三矿,那个年代能画主席巨幅像的决不止一两个人,真是卧虎藏龙。在墙上写出漂亮美术字的吴培安老师,吴老师言语不多,但写一手美观的仿宋体。记得那是夏天的一个中午,看到吴老师在托儿所外墙上写美术字,很好奇便和吴老师交流起来,吴老师从开始设计,打格到初描给我仔细讲了一遍,怪自己三分钟热度沒有坚持下来。吴老师的美术字又快又好看,写在刚刷石灰的墙上真有光彩夺目的感觉。在那个年代,文化生活非常单一,除了每个月能看几场电影,就是大唱样板戏,矿上的文艺宣传队起到丰富矿山职工文化生活不可估量的作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专业人士,虽然不是哪个艺术专业学校毕业,但业务水平一点也不比那些人差,唱念坐打,一招一式,舞台美术灯光,一点也不次于今天的专业团认,那时还没有今天的灯光布景,全是人工画出来的,假山,树木都是用木材做出模形,然后再用颜料画出来,十分逼真,在那个年代,矿上的文艺宣传队都可以排演整场的样板戏,当时能达到这种水平的的单位并不多见。
那时的人们特有一种拼劲,有条件要上,沒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耍上,缺少设备,人们就土法上马,举一个简单例子:舞台渲出往往需要雷雨交加,狂风大作,为取得这个效果,雷声,就是几个人抖动铁皮,发出轰隆隆响声,酷似雷声,狂风,就是用一种叫喷粉器(菜地灭虫的一种用具)现在不常见了,类似于灭虫的喷雾器,有一根带子挎在肩上,有一个摇把子,用力一摇,便产生巨大风量,酷似刮风,一般抖铁皮或摇喷粉器都在背景后,观众在台下是看不见的,就是这些土方法,同样得到狂风雷声逼真效果,不得不佩服三矿的前辈们高超的演出技艺,真可谓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除了矿部宣传队,各基层连队也都有小型的文艺宣传队,来自全国各地的矿山建设者都有自己家乡独特的文艺品种,杨柳青,山东快书,河南绑子等曲艺品种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每年年底沟口影剧院是最热闹的时光,全矿的干部职工盼着一年一度的文艺汇演,极大推动全矿精神文明建设飞速发展。在民风淳朴的阿勒泰深山里,有这样体恤群众疾苦的领导,有这样一群多才多艺的文艺骨干,有这样有智有谋的文艺编创团队,才使得三矿的文化艺术走向灿烂的春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