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了一个收件码,可是我没有网购任何东西。刹那间,浮想联翩:发错了?赠送的?……最终决定取来看看再说。还没等去取,我先生打了电话,问:“我给你买的书,你收到了吗?“什么书?”我有些纳闷,心里却在想:他能买什么好书。他兴致勃勃地说:“心理的。”我心中愤怒的小火苗就开始窜火星了:他知道我需要什么心理的书吗?他又不看心理的东西,瞎折腾。但是我决定好好地接受他的这番好意。于是忍了忍,说:“好的,谢谢。我好好看看。”听着他得意愉快的笑,还 说:“你看看吧,看看能用得上不。是挺有名一个作家写的。”听他这样一说,我有点忍不住了,小火星有化为火苗的趋势。我沉了沉气,说:“你给我买书,我挺高兴的。不过,我还是自己买吧。我知道需要什么书,版本什么的,我也要挑挑的。”先生听了,说:“哎呀,想给你个惊喜,成了惊气了。”
我去取了书,是毕淑敏的《心理咨询手记》。她的咨询如何,不了解。但她写的文章我很喜欢。不由得想:也挺有眼光的嘛。赶紧打电话给先生,说,书很好,很喜欢。他很高兴。
事后,我问自己:明明想开开心心接受,不管我能不能相中那本书。怎么还是说了实话呢?如果是陌生人或朋友这样做了,送我一本很鸡肋的书,甚至是我用不着的,我会怎么反应?答案很明显,我会欢欢喜喜收下,真诚地道谢复道谢,并会表示,这本书正好是我缺的……尽管很有可能回头就把那本书悄悄处理掉。
为什么会这样呢?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那是未社会化;成熟的人,应该是外方内圆。对着先生有什么就说什么,固然是因为是夫妻,是最亲近的人。可也是因为太亲近,而忽略了应有的尊敬与体贴,认为是理所当然。长此以往,至亲也会逐渐生疏,甚至成了至疏。
和人相处,还是经常想想那两句话吧:生人要带一点亲,亲人要带一点生。即使最亲近的人,也要留有一定的心理距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