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这个话题,想了很久都没敢写,因为怕自己说不好,明明想推荐好书,要是最后不小心搞砸了,那就有些尴尬了。不过回头想想,最初开始接触写作的时候,写得最多的文章,不就是读后感么?荐书,也是要读后有感,才会想着去推荐,本质上也是读后感的一种,这么一想,心理负担稍微轻了一些,也就敢开始动笔了。
第一次荐书,当然是觉得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一本书,这本书最近才进行了第三次阅读,依然觉得受益匪浅。书名是《第2份工作》,作者是温言。其实这不是一本最近出版的书,第一版应该是在2012年9月,当时作者用的是笔名京宝儿,再版之后才用的温言这个名字。百度里温言的介绍是: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曾先后供职于埃森哲咨询、IBM等全球500强企业。她应该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凝结成了这本职场小说,两版的豆瓣评分分别为8.5分和8.0分。


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我从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是一本光看目录就能让人觉得醍醐灌的职场书。不仅仅适合外企,也适合所有的大中型企业。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我在25岁以前看到这本书,也许这几年的工作之路,会走得顺遂一些,至少一些道理不需要自己亲自跌跌撞撞那么辛苦才懂得,可以提前避免。
《第2份工作》这本书,一共有108个小章节,每一小节的标题,都是一句职场准则。我一直说这是一本披着小说外衣的职场书,作者把每一条职场金句都串在人物和情节发展中,让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这样做才是对的。于我个人而言,这108条准则,我经历过相同或相似的,应该占了起码70%以上,所以我会对它相见恨晚,看完以后不断推荐给身边的人。

第1条:“再好的老板,危机当前也一定会先跑路再想到你”,亲身经历的时候,多少有些心寒,但后来也想通了,不能怪老板自私,毕竟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这一条告诉我们,即使你遇到一个很好的老板,也不能完全依靠于老板的势力生存,必须有自己后备选择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就算没有了老板,你依然可以很好的活着。
我在第二份工作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气场比较相合的老板,几乎不存在磨合期,入职三天之后便迅速进入默契配合的状态。能够职场上遇到配合默契的老板,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因为可以节约很多沟通的时间,并且让工作变得更有成就感。老板一直对我也很提携,不断借由各种工作锻炼我的应变能力和在职场中保护自己的能力,所以我也心存感激,可以说死心塌地追随着他的脚步前行。
不论是外企还是民企,都有江湖。有江湖,必然有斗争。我的老板嗅觉灵敏,在危机爆发前夕,寻找了一个突围的机会,成功从战场撤退,简直就是华丽转身。我得到消息的时候有点懵,毕竟道行不够深,没能提前察觉,只能被遗留在战场上继续奋斗。那时候心里很失望,原以为自己跟老板是能够并肩作战的关系,没想到自己其实连挡箭牌都算不上。当然我也很感谢老板,是他平时苛刻的要求锤炼了我的抗击打能力,我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便恢复清醒,继续做好分内的事情,在危机中存活了下来。在危机解除后,老板重新把我收编到他的新队伍中,但是这个时候的我,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敢把后背交出去的菜鸟了,经此一役,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自保和自立。

第24条:“小公司没效益,大公司没效率”,这一条简直就是深有体会,尤其是最近在处理的一些工作,充分印证了这句话。我的公司就是乙方口中的甲方爸爸,公司大,领导多,一个业务的流程之繁杂,简直超乎你的想象。举个例子,采购物品:单笔2000元以上必须三方比价,10万以上必须招标。简单的比价流程,也需要3个流程,首先要报需求审批邮件,至少经过3个层级审批,正常情况下2个工作日才能完结;然后是订购流程,要求附上供应商的报价和相关资质证明,审批先短则4个人,包含经办人、部门负责人、财务以及项目负责人,长则需要审批到区域的业务口负责人及区域总经理,这个流程如能在一周内审批完结,就已经是万幸了;订购结束之后,需要乙方供货验收合格之后才可发起付款流程,跟订购流程一样重走一遍,这样时间又过去了一周。
就是说,假如你的工作电脑坏了,需要重新购买一台价值5000元的电脑,至少需要半个月以后你才能拿到新电脑。如果不幸,是金额超过10万的物品或者服务,那么从招投标流程开始到结束,就得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满足你的需求。效率之低下,简直不能再吐槽。所以通常为了效率的时候,我们是委托乙方公司代为垫付,然后使劲压榨乙方公司的利润空间。乙方公司一般小公司居多,办事效率极高,基本上发出指令之后,立刻就能执行到位。可是小公司仰仗大公司的业务,利润空间严重被压缩,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最后再说一条,第75条:“老板的关注永远是形式大于内容,言辞多于行动”。这一条是我在职场上经历过多少失望之后才悟到的,永远只知道埋头干活是不行的,总要让老板看到漂亮的形式和动听的言辞,否则,你永远只能是众多背影中的一个,老板永远看不到你的正脸。
希望这本书能够对看到的人有帮助,记住在职场中生存,必须要遵循的一些游戏规则。也许现在的90后,00后们会觉得,这些东西是老掉牙,过时的东西,不够新奇和激进。借用标题中的最后一句,与大家共勉:“五百强不是靠几个天才造就的,而是靠把数以万计的精英磨圆磨平后变成平凡螺丝钉后,才确保商业机器的有效运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