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具备能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几乎是一切所谓“学习能力强”的人最基本的素质。那么,究竟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提高这个能力呢?
还好,人类早就发明了一种提高这种能力的方法,而且是在2000多年以前。世界上第一个发明这个方法且系统地传授它的是个印度人,名字叫释迦牟尼。今天,这种刻意练习有很多名称,如“打坐”、“禅修”、“内观”、“冥想”,等等。李笑来把这种刻意练习方式称为“坐享”。
先举三个例子:
1.王石有打坐(冥想)的习惯。平常独处时,他也会冥想半个小时。冥想让他感到身心平衡、内心平静,能淡定地面对这个激动人心又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2010 年第二次成功登顶珠峰后,王石专程前往释迦牟尼出生地,在博物馆院子里的一棵根深叶茂的大菩提树下打坐一个小时。天气很热,汗流浃背,却心如止水。
2.瑞•达利欧(Ray Dalio )1968 年开始学习冥想。达利欧很喜欢冥想,在他的一生中,冥想对他帮助很大,因为冥想让他拥有平静的开放思维,让他可以更清晰、更有创造性地思考。同时代的史蒂夫•乔布斯也喜欢冥想。
3.畅销书《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作者,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尤瓦尔•赫拉利( Yuval Noah Harari )说:“自 2000 年第一次参加禅修之后,我每天都会冥想两个小时,每年也会参加一两个月的禅修课程。这不是逃避现实,而是接触现实。因为这样一来,我每天至少有两个小时能真正观察现实,另外 22 个小时则是被电子邮件、推文和可爱的小狗短片淹没。如果不是凭借禅修带给我的专注力和清晰的眼界,我不可能写出《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对我而言,冥想与科学研究并不冲突。”
尤瓦尔•赫拉利( Yuval Noah Harari ) 说,冥想是直接观察自己心智的一种工具。在他看来,冥想是认识自己的必经之路。
大脑是由神经元、突触和生化物质组成的实体网络组织,心智则是痛苦、愉快、爱和愤怒等主观体验的流动。
心智的流动与身体的感觉密切相关。我和这个世界之间隔着的是身体的感觉。我真正反应的对象不是外界事件,而是自己身体的感觉。某种感觉不愉快,我的反应就是厌恶;某种感觉愉快,我的反应就是“想要更多”。如果有人侮辱我的国家,真正让我难受的是胃部灼热、心头就像被捏住的感觉。再比如生气,每次生气,我的注意力只集中在愤怒的对象身上(某人的行为或言辞),而不是愤怒的真实感觉。
到底是心智决定感觉,还是感觉影响心智,这是一个问题。比如,同样一个馒头,同一个人在两天没吃饭时和酒足饭饱时,闻到的味道不同,心智也不同。再比如,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和“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们很难说,是愉快感觉引起了爱的反应,还是爱的反应触动了愉快感觉。
各种痛苦最深层的来源,就在于自己的心智。如果有什么是我想得却不可得,心智的反应就是产生痛苦。痛苦并非外部世界的客观情形,而是自己心智产生的心理反应。
如果你想尝试客观地观察自己的感觉,就会立刻注意到原来心智是如此不受控制而没有耐心。即使你专注于观察某种相对明显的感觉(例如呼吸时气息进出鼻孔),常常也只能专注几秒,接着就会分心,心智开始游荡于各种念头、回忆和梦想之中。
为什么数十亿神经元以某种模式发射电子信号,我会感觉到疼痛,而以另一种模式发射,我会感觉到爱?
因此,亲身体验冥想,是认识自己、认识痛苦的必经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