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带着女儿去半山书局,车上,我问女儿最近看书,有什么特别的故事想分享的。
女儿与我讲了一个史记中的《赵氏孤儿》。故事有点长,但二年级的女儿语言表达和记忆力都不错。她讲得很完整,人物也记得特别清楚,徒岸贾,晋灵公,赵盾,庄姬等等~~ 可是女儿全程都用了很多“然后”,故事情结的连续显得干巴,我听起来很费劲。
我记得有一次,女儿和小朋友一起玩,也讲了一个故事,用了好多“然后”。那个小朋友还嘀咕了一句我“然后然后然后!”
我想纠正女儿的小毛病,但是我知道注意力的方向产生动力。我注意孩子的优点,会强化孩子的优点(注意她爱看书爱分享,引导她讲所看得书,她就喜欢看书)。我注意她的缺点,就会强化她的缺点。如果我注意了她这个“然后然后”小毛病,她的小毛病只会被强化,或者会影响她的自信,以为妈妈嫌弃她讲故事表达不好,下一次或许孩子就不愿意讲这么复杂的故事了,或者下一次讲故事就多了一份顾虑——我讲话重复词太多,不好听,更加干巴。
先满足孩子的渴望,孩子才会来满足大人的期待。于是首先,我给了一点肯定认可赞美。这是所有孩子都渴望的心理营养。我温柔地说,“月月,你刚才讲了那么复杂的历史故事,人物都记得好清楚,故事发展的顺序也很准确,用词也很恰当,你怎么这么棒哇!”表扬的时候,我注意了多用具体的事替代空洞的“聪明,厉害”等词汇。
女儿很开心,她说“妈妈买的书真好,我喜欢看。”我知道我的表扬起了作用,她接下来会对那些历史书更加感兴趣,对讲故事也更感兴趣。
接着,我给了她一点方法,作为启发。“方法永远比说教管用”。我说“月月,你的故事里那么多情节,需要用然后衔接,然后这个词还可以用以后,最后这些词语代替吧?”
女儿声音依然高昂,沉浸在刚才被表扬的兴奋里。“是呀,妈妈!”
紧接着,我给了孩子一个问题,启发孩子自己寻找方法(答案)。因为“孩子自己找到的方法,才会成为她真正能用的方法。”我说“那除了妈妈说的这两个词,还有哪些词语,可以连接故事的段落呢?”
女儿一连串说了好几个,我听她每说一个,都给予及时的鼓励。“嗯!对!这个词好!真棒!”事前事中及时的鼓励比事后的赞美更有用。
女儿兴趣被我激发出来,提议“妈妈,我们来词语比赛吧?我说一个连接词,你说一个,谁最后一个说不出来,谁输好吗?”
我当然乐意,两个人一路上在车里做着词语接龙游戏。乏味的车程也变得有趣起来。最后我主动认输了。
这时正好到了停车场,下车后,女儿回味了一下。说“妈妈,今天我学到好多连接词啊!以后都可以用。”我知道刚才的游戏有了作用,女儿在快乐中学到了很多连接词,也知道了讲故事可以用丰富多样的连接词。这些都是她自己领悟的。我说“月月,你看,你才二年级,已经能说出几十个连接词了,我都做不到呢!”我捏了捏她的手,每一次表扬鼓励肯定,我都会捏捏她的手,她不自觉地提了提气。身体很奇妙,当意识与身体共振,就会建立心锚。我给她种下心锚——每一次鼓励都会握手,都是心理营养,都是能量!今后任何人捏她的手,她都会觉得有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