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皋陶谟 下
(帝曰:)「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傲虐是作,罔昼夜頟頟,罔水行舟,朋淫于家,用殄厥世,予创若时。」
(禹曰)「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各迪有功,苗顽弗其功,帝其念哉。」
帝曰:「迪朕德,时乃功惟叙。」
皋陶方祗厥叙,方施象刑,惟明。
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
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
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
手稽手飏言曰:「念哉,率作兴事,慎乃宪,屡省乃成,钦哉!」
乃庚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又歌曰:「元首业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帝拜曰:「俞,往钦哉!」
原文:(禹曰)「惟荒度土功,弼成五服,至于五千,
司马迁解释前5个字,所以能成水土功,就是治水之功。
郑玄说:荒,奄,奄大九州四海之土。奄,《释诂》解释为大。
荒另一个解释是与芒相通,芒音忙,荒也有忙的意思。
度,谋也,《广雅释诂》解释为成就。
那么前5个字可解释为:忙于治水。
辅弼,辅就是弼,反之也成立。
五服是上古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像同心圆一样,越靠近中心的领域封建等级越高,从字面来说就是越服气。帝尧创制五服制度,要服之内四千里,叫九州,要服之外称为荒服,叫四海。
《禹贡》定义五服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距离王城的距离依次递增。意思都差不多,大禹辅弼舜帝四方诚服,达到方圆五千里的范围。
郑玄注《禹贡》说帝尧时代的五服,每服增加500里而已。大禹治水之后,每服增加了500里,达到了1000里。也就是说大禹治水的过程,也是趁着地方水患四起,平定了更大范围。龙山文化后期,中原以外的古文化大都陷入了停滞甚至衰败的时期,被大禹顺势割了韭菜?
从《皋陶谟》我们可以看到史书所记载的大禹劳苦功高,在一个水患频仍的时代,大禹或许掌握了那个时代的最新治水技术,如果说尧舜作为政权的董事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那么作为总经理的禹则让企业更上一层楼。舜帝在《皋陶谟·中篇》对大禹的期望是否已经看到了大禹崛起的态势?
原文: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
师是一个制度。《大传》说古之处师,八家而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五里为邑,十邑为都,十都为师。一个州有十二师。一个家庭不到三口人不朋。这似乎是最早的人口统计政策。
统治阶级能攫取多少资源取决于他所掌握的疆域与人口。《春秋传》说禹朝群臣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当然安徽省博物院展示的是禹会于涂山。万这里大概是虚词。
具体说来,二千五百人设置一师,即行政长官。一个州十二个师辅助州牧。
薄就是至的意思。
四海指九夷、八狄、七戎、六蛮,在九州之外,最高的封爵就是子爵。印象中楚国就只是受封子爵。
五长,《王制》的说法是千里之内设置方伯,五国为下属,属的长官就是五长。
详解:除了王幾之外,每州设有十二个师长辅佐州牧,九州外的四海蛮夷戎狄,同样也建立了五长。
原文:各迪有功,苗顽弗即功,帝其念哉。
详解:各作有功,只有苗顽没搞定,请舜帝放心。
至此,大禹定义了自己的功劳。今天云贵的少数民族服装上还有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原始花纹,这些民族或许就是当年大禹没搞定的部族。
原文:帝曰:「迪朕德,时乃功惟叙。」
详解:舜帝说:「我之所以德高,是大禹你的功劳。」
迪是道,道是达。舜帝充分肯定了大禹的功绩。
原文:皋陶方祗厥叙,方施象刑,惟明。
皋陶方祗厥叙:司马迁说皋陶于是敬禹之德。郑玄说:归美于两位大臣,皋陶和大禹。《大传》说当年舜左膀大禹右臂皋陶,不用下席而天下大治。说明舜用人得当。我倾向于郑玄的说法,这一句表述的是皋陶的能力与成就。
不知道今天说出席是不是也有这个意思,离开自己的席位到别人那里去叫出席。
祗就是敬。叙就是业,业等于德。
司马迁理解方施象刑,说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也就是不遵守法令则施予象刑。联系上面一句来看,皋陶在执行道德法律有很强能力与大禹的行政能力交相辉映。
象刑,之前出现过两次。唐虞时期用替代刑罚,在衣服上做文章,并让犯民住州里,让大家都能看得到。这大概是后来游街示众的缘起吧,羞耻感是东亚儒家文化的特色——丢不起那人。熟人社会这一点成立。
皋陶设象刑告示民众,说不从教就上象刑,民众守法。
“惟明”意思不复杂:舜德大明。
关键是皋陶为什么被称为圣人?
《白虎通·圣人篇》说皋陶能为舜陈道,如果说大禹是技术官僚,皋陶就是政策班子,制定行政法规。
皋陶方祗厥叙,方施象刑,惟明的意思是皋陶崇敬道德,设置象刑告示民众,民众如果不遵守道德,就上象刑,于是舜德大明。
打完,收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