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题目是憋了半天想出来的。因为既没有远嫁,也没有飞走,家乡一直近在咫尺。虽不能随手触到她一草一木,但每隔半月十天也是会回家一趟。景依旧,物依旧,人依旧。

每次回去,大多匆忙,回想起来,竟是雁过无痕。欲要定位,确实困难。想不出来家乡于我是一种怎样的寄托,我对家乡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细细思来,从十二岁离家求学,到后来参加工作,在家的日子屈指可数,且大多时候只待在自家屋里,村里走动几乎是没有的。这样说来我与家乡最亲密的互动就是十三岁以前的日子,那些童稚与欢笑全被她收录。如此,家乡便应是记载我童年往事的藏书了。

幼时,门前青石堆里总有几个娃娃,跳下来又爬上去,玩够了就到旁边的矮墙上去,再跳下来。依然不过瘾,后来有一个娃就直接三两下爬到靠墙边的那棵高大的老榆树上去了,下面的孩子边羡慕地仰头看着,边四处张望:有人过来了!树上的娃嗞溜一下滑下来,落在矮墙上,接着纵身跳到地面。看看来人,暗自庆幸:还好不是老妈。那个娃便是我!

出门右拐往前走有个奶奶庙,庙虽不大,但据说很灵验。除了正月,平日里门总是锁着的。好不容易到了正月天,奶奶庙里香火旺得很,我曾偷偷溜进去看,但烟雾缭绕,终是没能见到庐山真面目,只是隐隐约约看见过台前摆着几个小人人,妈妈唬我说小孩子不能进去,我愈发好奇,于是得空就趴在窗户上往里看,但里面太黑,它的全貌我终于没能见到。

庙前有一口井,上面放有一块大沙石,但盖得不够严实,我时常爬在地上往下瞅,自然什么也看不见,便拿了长棍子往里塞,多次试验无果之后,开始往里扔石子,听里面传来落石入水的“扑通”声,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这样过了些日子,终于有一天,邻居因用井水挪开了石头,我便飞跑了去看,结果被严厉批评,那狰狞的面目,如今也还记得。

再后来终于该上学了。去往学校的路很多,其中一条要穿过几个逼仄的巷子,还要通过一家古老的四合庭院,大概是因为曲径通幽吧,那是我最常走的!现在想起来,除了因为年龄不够老师不收,爸爸亲自送我去过一次学校,剩下的时候都是独自一个人来来回回,自由得很。
每逢雨天,头上顶自制的尼龙袋雨衣,走在两边屋檐滴水的窄巷里,或用手就着上面的雨,或用脚踏着下面的洼,到了学校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也不记得是否迟到,似乎稀里糊涂就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遇上雪天,就更有趣了。来往的路上,被我们滑出一道道闪光的“玻璃”栈道,胆小的小心翼翼地走在上面,一不留神,摔了个四脚朝天,胆大的还不忘顺手抓一把雪朝伙伴砸去……有一次到校后,被老师罚站了。后来听说是因为有大人走在路上被滑倒告的状。

寒来暑往,几个春秋就在这条小路上度过了。记忆就是这么奇怪,昨天的事,需要使劲想很久,但这些没有任何联系的小事却如珍珠般闪亮,让我时时记起。如今将它们串起来戴在记忆的脖子上,竟我的成长史添色增光不少呢!

无论你去向何方,家乡一直都在那里。它是串起珍珠的绳子,是寄存美好的盒子,是记录成长的相册,是一本打开成长记忆的百科全书。
家乡,是我那回不去的童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