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施医,病者求医,两者之间的关系似乎很简明,然而,医者何以为依?病也!世间无病哪来医呀!医之得法,靠的是什么?除医德、问切之术外,尚需籍病者之配合,这表现在病者的病情陈述上。
我于少时得一病,胸痛难熬,母亲带我去医院医治,门诊医师不可谓不专业,那天实在是“惊险”、“刺激”,初诊结果着实吓我不轻,说是心脏右移,我的天!这还了得!医师当时的表情是复杂的,额头冒汗,是紧张,眼中有一丝光彩,是兴奋。
他告诉我母亲,这是很少见的病例。直到第二天,“玩笑”才消解,原来,我得的只不过是一平常之病——气胸!虽说平常,也是有危险的,如果医治过于迟缓,也是会送命的。事后医师讪笑着对我说:“你这个小家伙,当时只喊疼,却不说出疼痛是与呼吸有关!”在整个医治过程中,医师尽心尽责,无可厚非,可尽管如此,还是被我给“忽悠”了一下。
看来,病者较为准确的病情陈述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助于医者施医的,身体之病如此。在思想认知方面,人无完人,多少还是存在着对事物认知上的欠缺的。当今时代,对某种事物的思考所形成的主观的认知,其表达方式大多是以文字,由于传统的以文治学的严谨性,使得本来简单的文字代替口头陈述落入了一个误区,治学之文是要精益求精的,因为其有典范之责,而陈述或者说交流之文,贵在不刻意掩饰、自然流淌,其表达出的东西要有精有糙,甚至亦无需顾虑糟粕的存在。以文会友大致该如此。
凭心而论,读一篇交流性文章,是否有着一种期望,望能从中寻到纰漏?如果作者过于精细,读者是很难读到他的心里去的,因为他的心是关闭的,我之于“作文”,甚有此体会,况我从写博开始,就从不以作文自居,我只是在和大家以文字的形式说话交流。我把思考的成果与认识上的缺憾一股脑地传输给读者,也在读大家之文时寻求着共性。
体病求医,心疾互医,这是和谐之理,我是这样认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