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学习》的作者在书中第四章提到,一个学习者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他是否主动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01 多层联系
我们常会在学习中遇到一个问题:单一的各个概念我都理解了,但是,总觉得理解不深入,或者运用不起来。
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概念间的联系没能建立起来,包括与这些概念相关的其他知识或情境我们没有去做主动链接。
书中对此提到了多种解决方式,例如音乐表演上的即兴演奏,自我解释,多问为什么,推理等。
以自我解释为例。你在训练英文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对自己做这样的提问:我刚才读到的每一个句子分别在讲什么?句子间是什么关系?这些句子整合在一个段落里实际在表达什么?与前一个段落的关系是什么?
02 可视化学习
我们的大脑其实是个很单纯的家伙,他很喜欢见到那些具象的、有清晰画面感的内容。
例如,我之前在读Cheryl Strayed的自传式小说Wild时,为了加深理解,不但读其原版的英文小说,还在路上走、乘坐地铁时听该书的音频,包括去看这本书被改编成的电影,去听作者的演讲等。
这种多感官的阅读方式,自然让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深入了许多。
类似地,我们经常会觉得跟一个人面聊的收获会大于去阅读一本书,道理也是如此。
03 用起来
学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拿来用,拿来改善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效率,那意义就很有限。
例如,我过去读《武志红的心理学课》时,基本上是把当中的很多概念拿到自己身上去做实验,包括用在跟身边人的相处中,个中收获非常大!
书中还提到,教授知识也是一种运用知识的方式。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们自己学到的知识要拿去教别人时,其实需要很多方面的能力,例如,元认知能力、沟通能力、心理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等。
04 拥抱不确定性
人类的大脑天生就有一种尽快作出决定,以此消除怀疑及不确定的倾向,但这是精进知识的大敌。
知识跟一个人的认知是不断发展的,敢于离开自己充满确定性的舒适区,去质疑,去拥抱不确定性,是我们不断精进的有效途径。
不确定往往会引发我们去提问,并去试图解决问题。
例如,扎克伯格面对“如何把学生纪念册放到网上?”这样一个未知问题,选择了拥抱它,最终促成了Facebook的创建。
知识是死的,作为学习者的我们是活的,知识的能量有多大,取决于我们是否不断地拓宽其边界。
(128/100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