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老师让我们说理想,其他同学都坚定地说出长大后想成为医生、老师、科学家、工程师……(那时候的明星效应还没有如今这么“澎湃”,作为一名红领巾,大家都是有比较“正统”的抱负滴。)
而我那时候就暴露了选择障碍症: 作家、记者、还是律师呢? 纠结啊,心理明知是单项选择题,可还是考虑半天,才忍痛割爱地确定: 作家!好吧,我决定了,长大后要成为一名作家(天真给予了当时的我莫大自信,以为想成为什么人,就能成为什么人。)
在立志成为作家后,似乎激活了体内的一丢丢文学细胞,陆续参加了校内外各类作文比赛。在班主任的耳提面命下,略有成绩,于是乎信心膨胀、再冲县、市级比赛。最终,止步于市级。因为膨胀,放大了自我能力的认知,参赛的同学都中规中矩选择了“记叙文”或“议论文”,我别出心裁选择了从未涉猎的“散文”。赛后,指导老师一听说,就断定:“完了,没戏!” 期末成绩单评语,班主任老师语重心长写给我四个字:戒骄戒躁!
一个小小挫败,让当初众星捧月般自信、傲娇的我轻易就开始摇摆:“老师说我思维太跳跃,还是当记者更适合吧……”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揣摩着所谓“理想”。
小升初考试,本指望靠作文优势拿分的我,又特立独行,将时间都花在打草稿上,直到临近交卷,才将作文潦草誊写了一半。结果可想而知,总分跌出意外的意外,班主任老师那恨铁不成钢的痛惜之情,至今难忘。
于是乎,用排除法,自己比照着,像我这大考都能认真打草稿的严谨与不浮躁作风(实质是拖延症前期吧),还是当律师好了……(重点初中名落孙山,逻辑思维又一塌糊涂,其实当时已然是少女的本人,完全放弃了“理想”这回事,偶尔想想,自我催眠罢了。)
前前后后,“理想”如不同阶段的爱豆,换了一茬又一茬,没个定性,只是空想。因为懵懂无知,没有人生目标,也就活得很随意盲从。当时,晚熟的我,从未意识到,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坚定为之努力,是人生多么关键的伏笔。
所有老师、家长、前辈,循循教导给我们的人生经验、道理,都抵不过自己横冲直撞,多摔几个跟头、头破血流、皮开肉绽、舔着伤口的一句:“好疼!活该!如果……当初……”
人生是没有如果的,尤其成年之后,时光会生拉硬拽着让你去面对一切与当初的选择所对应的结果!
昨日之日不可留,那只能争此朝夕了。所有,跌过的坑、走过的弯路,最大的剩余价值就是:当个教训!给自己每个阶段都定一个明确的小目标,不用“一个亿”,只要“全心全意”,认真努力,尽兴而活。
胜于昨天的自己,我才有信心去与未来的那个“我”问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