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明明可以靠天赋吃饭,却还要十分努力的时候,他肯定是不可阻挡的。拉赫玛尼诺夫正是如此。拉赫玛尼诺夫最出色的作品我认为是第二钢琴协奏曲,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总觉得一直有一支哀怨的俄罗斯曲调在演奏,如《e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乐曲一开始就不像一般协奏曲那样使用乐队,只用一台钢琴敲击出如钟的旋律,紧接着,那如俄罗斯民歌的忧伤旋律便出现了。随着乐曲的进展,那味儿越来越浓, 最后在一种东方式的内敛中趋于平静。紧接着的第二乐章给人感觉则是忧伤之后的沉思,品味到的似乎又是一种苍凉和肃穆之感。一个中国听众此时也许会想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很容易进入与拉赫玛尼诺夫相同的美学境界。可见,音乐作为全人类共同的语言,便是这样阐述着不同民族相同的情感。今天 , 我们聊聊拉赫玛尼诺夫
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ахманинов的钢琴曲有浓厚的俄罗斯风格,抒情优美的旋律,独具匠心的钢琴节奏。特别是他那宽广华丽的和声构思更是完美地体现了俄罗斯传统的音乐风格,形成晚期浪漫 主义颇具特色的音乐风格。除了着重体现悲剧的因素之外,有时也以磅礴的讴歌幸福、赞颂自然风貌,精心刻画出一些令人心旷神怡的安谧、宁静的形象。
拉赫玛尼诺夫在《第二交响曲》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浪漫”,不同于柴可夫斯基,不同于肖邦,他的“浪漫”有着全新的色彩。作品中的节奏取决于旋律的流动, 而旋律的流动又是通过精妙的和声来架构,变化着的速度则与音乐中的情绪丝丝相扣。指挥这部作品并不简单,因为除优美的旋律之外,它还有更多可听之处。
拉赫玛尼诺夫之所以被认为是天才,部分是因为许多音乐常理看来格格不入的风格在他的 一双大手中却能神奇地融合,无论是浪漫主义还是现代主义,无论是大小调体系还是现代爵士乐元素,都能在他的音乐中找到共同诗意栖居的一席之地。拉赫玛尼诺 夫的这种魔术般的神奇集中体现在了其代表作《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of Paganini)中。在这首传世名曲中,拉赫玛尼诺夫似乎是有意无意地要向世人炫耀他那超人的大手和超凡的技巧,这首钢琴曲的弹奏技巧复杂精深,让人眼花缭乱,听来气势磅礴。然而,吊诡的是,在《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24段变奏中,最出名的第18变奏却是旋律优美,风格与其他23段变奏明显不同。其出名则是因为被当时大热大俗的电影《似曾相识》(Somewhere in Time,又译作《时光倒流七十年》)选中作为背景音乐。这大概也是命运跟不落俗套的天才拉赫玛尼诺夫开的一个不小的玩笑。
拉赫玛尼诺夫在1897年3月因演出《d小调第一交响曲》效果欠佳而一度精神极度彷徨、沮丧(其死后,音乐家公认该曲是最伟大和最有独创性的交响乐作品)。1901年他重振精神,创作了《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1917年10月后迁往美国。主要作品 还有《死之岛》、第二与第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二交响曲》等。1943年3月28日病逝于美国,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兼指挥,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倡导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