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我们笑谈范大脑袋被忽悠,我们自己何尝没做过范大脑袋呢?
你在读书的时候是否很轻易地就接受了作者的观点?你在看电视的时候是否很轻易地就相信了广告的宣传?你在聊天的时候是否也经常对夸夸其谈的人表露仰慕之情?
如果是的话,可以说你善良,可以说你傻白甜,也可以说你很傻很天真。但是,人多多少少都有被骗的经历,即使是老司机也有上当的时候。
《学会提问》第4章帮你分析了大忽悠的套路,让你通过关键词识破骗局。
02
在接受一个论点前,首先应该找到可能带来歧义的关键词。一个词或短语越抽象,人们越有可能对其做出多重解读。
找关键词有这样的几个线索:
- 检查论题,看有没有关键词。
- 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关键词或短语。
- 留意抽象的词或短语。
- 通过反串来判断别人怎样给特定的词或短语下不同的定义。
所谓反串就是问一下自己,如果你采取与作者相反的立场,你会不会选择用不同的方式来定义某些词或短语,来使自己受益?
03
如果你看出了作者想混淆视听的意图,找出了模棱两可会引起歧义的关键词,下一步就需要确定这些关键词的确切含义。
一个词包含的意义通常有下列三种表现方式:
同义替换、举例说明,以及我们统称的具体标准定义。
举个栗子,对于“忧虑”这个词:
- 忧虑就是感到紧张不安。(同义替换)
- 忧虑就是候选人打开电视收看选举结果公布时的心情。(举例说明)
- 忧虑是一种主观上的不适感,伴随有主自主神经系统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具体标准定义)
那么,如何找到某词语的准确含义呢?有三种方法:
查字典、根据上下文语境,或者想象其所代表的具体景象。
有些时候是因为作者能力所限,没有清楚地表达关键词应有的含义,但有些时候就是作者在故意使诈,不说得那么清楚。
如果你查字典和根据上下文语境都不能准确确定关键词的含义,那么你就在脑中想象一下这个词所代表的具体景象。如果考虑不清楚,那说明这个词有问题,你不能接受作者的观点,除非他可以进一步解释清楚。
04
有的时候,作者为了不让你脑子那么清醒,就故意选择一些能激发你情感的词语,让你的感性代替你的理性。
那些激发强烈情感反应的术语,被称为附加感情色彩的术语(loaded terms)。它们感动我们的能力,大大超越了他们本身的描述性含义,这些术语给批判性思维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因为他们暂时让思维短路,通过直接连通情感线路来绕过描述性的意义通道,从而欺骗了人们的思想。
所以,你要当心作者是不是在激怒你,或是诱发你的同情心,从而使你丧失理智。更有甚者,还有可能使出道德绑架的招数,让孝心、爱心、责任心蒙住你的双眼。
如果你遇到了电信诈骗、坏人欺骗,或是广告洗脑的时候,试一试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