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开始,我便是一个贪玩的孩子,整天都沉寂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幻想着无数的故事。
并且,我还喜欢把这些故事揉一揉、弄一弄,写成作文。导致大多数时候,语文老师所批阅的试卷,上面都布满了我青涩且粗制烂造的故事,当然,这些自以为是的创作也从未得到过老师的回应。
回想一下,当时编排故事的目的,更多的便是“我想和周围的人与众不同”作为驱动的,所以当题目沉重时、我爱写一些荒诞,题目轻松时,我又开始批判起了周围的生活,这种状态虽然让我非常着迷,但心里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
直到小学毕业的时候,年迈的语文老师单独拉着我的手,偷偷对我说,如果有一天我成为了大作家,一定要记得她(心酸的是,今天的我既没有成为大作家,甚至连她的名字也不记得了。)我才发现,自己所缺少的东西,那便是强烈的目的性,“成为大作家”、“靠着版权养家糊口甚至改变命运”这种强烈的企图心。
在那之后,我也逐渐成年,如今也快30,没有成为大作家的我,也曾经从事了心仪的艺术工作,刚从校园走出的时候,同样的怀着的一腔热血,还是被那个行业浇了一盆冷水。
但幸运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去批判与怀疑,那时候的我可以说是能够去批判一切的,同学的毕业作品、同事的作品在我眼里不值一提,我只相信自己能够创造出最好的物。但同时,我也学会了欣赏,对于好的事物,从来不去吝啬褒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批判慢慢变得只对于自己了,也慢慢的懂得所谓的创作的“羞耻心”为何物。
说来也不难理解,我们可以理解这便是一个自检的过程,目的是预防自己不会成为一个笑话又或是别人“批判”的目标。
而创作者所秉持的羞耻心,是保持对从前及未来的自己一种敬重的方式。
这种心态,也可以帮助你打磨出更好的逻辑、帮助你脱离“借鉴”的困局。如果你是从事电影、写作、漫画又或者是形形色色的创作工作者,皆可尝试。
其实我一直反感由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传授所谓经验,因为每个人作为单独个体,在这世间所经历,所想都是大不相同的,这导致道理和经验,受用于每个人适用根本是无稽之谈,所以,每个人的成功哲学不同,这份羞耻之心也大不相同。
这并不是一篇说教,更多的只是分享,我深知自己的渺小。
因为这份羞耻心,只是来至于一个并不成功之人,29年活着的领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