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举真的是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意愿吗?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放纵自己的偏见和情感?为什么那些领导人会由政治家变成政客?经济学,用独特的观点帮你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继续经济学基础概念。
第1个阿罗不可能定律。
选举不一定能够反映出大多数人的意愿。用选票投票,它只能反映出人们对不同选项之间偏好的顺序,不能显示出偏好之间的轻重,这样一来不同的选举程序,不同的选举方案就有不同的选举结果,哪怕当中没有人作弊,每个人都诚实的投下他们自己的选票。
这里有个例子说,一个公司要选一个地方开会,有三个选项:夏威夷、芝加哥和华盛顿,这三个选项在三人心中排序不等。选择如下图。

这样选举出来的结果是循环的,并且中间没有任何不正当的事情发生,每个人都如实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但即使这样也选不出哪个城市是最合适的。
那在实际生活中,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循环不已,议而不决的事情呢?原因在于现实生活中,每次投票都有一个会议召集人,一个议程设计者,他们设计了怎么问问题,他们设计了选举方案,设计了选举结果。
开会是民主的,大家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最后都是投票表决。但是会议召集人、主持会议的人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投票的结果在他选择投票方案时,就已经暗中决定了。
第2个民主。
选举机制可能会被利益团体操纵。利益团体人数比较少得益非常大,而全体人民高度分散,互相不可见,他们每一个人受到的损失也非常小,不值得联合起来,要联合起来成本也非常高,因此那些有巨大利益的少数派就有积极性去操纵选举的结果,让大多数分散的选民来承担代价。
假如我跑到银行的计算机系统里,再每一个存款人账户上偷一分钱,那我一下子变成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但每一位账户上损失了一分钱的人,他们会反对我吗?不会。

因为不划算,他们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付出的代价就比一分钱高多了,他们不值得联合起来反对我,但我却值得做这件坏事。
第3个无知。
无知不妨碍选民做出正确的政治决定。声誉对政客至关重要,媒体、学者和竞争对手的监督,能让政策十分在意自己的声誉,从而让政治选择类似于市场中的品牌机制,帮助人们做出正确选择。
比如我到超市买一支牙膏,拿起牙膏就走,我不知道牙膏的成分是什么;我买一台相机,我不知道光学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我买一辆新车,我不知道防震系统是怎么设计的。
但不知道一无所知,不妨碍我买一款好的牙膏,一个好的相机,一辆好车,因为市场机制本身就提供了充分的帮助,让我在无知的情况下做出明智的决策。
市场机制就是这么美妙,它能够通过分工交易的办法,使信息处理专业化,从而减轻人们做决策所需要的知识负担,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4个放纵。

不需要承担责任的选择最放纵。人们在需要承担代价时,就会变得理性,在不需要承担代价时,就会放纵自己的无知、情感和偏见,支持那些无效的经济政策,让自己错误的观念,不负责任的观念对别人造成影响,产生巨大的外部副作用。
人在做任何决策时,都要考虑两个候选方案给自己带来的实际收入和面子上的收入。在选票上也一样,当一个人清楚自己的选票,不会影响选举结果时,那他的理性选择就是面子上收入最大化,会理性地选择胡闹。
假如你深信地球是平的而不是圆的,不影响你活到100岁,但如果你相信你会飞,那你很快就会摔断腿。当人们需要承担代价时就会变得理性,在不需要承担代价时,就会放松自己的无知。
第5个选票交易。
允许选票交易的情况下选举人的平均数说了算。只要进行选票交易,那么选举的结果就会从选举人的中位数偏好,向平均数偏好偏移,在没有选举交易时,选举人的中位数说了算,在有选举交易的情况下,选举人的平均数说了算。
就像苹果手机,整个程序是乔布斯一意孤行非要把手机做成这样,做成之后,消费者用钞票做选择买还是不买,认还是不认。让懂的人而且是最懂的那个人做决策,而不是让其他人来增加噪音。

也就是在选举当中,那些懂的人,那些专家,如果他们的投票有更大的权重,选举的效率就会更高。专家的选票更有效,其他人的投票只是为选举结果增加噪音。
就比如说在单位吃饭,如果自己给自己买单,那会吃什么?吃青菜、豆腐和猪肉。但如果是我们改一下规则,圆桌吃饭,每个人点自己最喜欢的,费用同桌人共同承担。
这样你就明白,那他自己点最贵的菜,自己承担的部分也就1/5, 1/8 1/10, 你点的越贵就越赚,当每一个人都这么做时,桌上点出来的就不再是青菜豆腐猪肉,而是龙虾,牛排和生蚝。
选举也会出现这个问题,看上去所有的方案都是公平、公正、公开,每个人可以查阅那些支出的议案,每个人都有提意见的时间,但很多学者认为,民主程序本身就能够有效率地抑制政府庞大的支出,这种想法太天真了。
有两种吃饭方式,一种是每个人双手放在自己口袋里过日子,另一种是每个人的手都放在别人口袋里过日子,这两种方式导致的公共支出,是完全不一样的,也就是选票交易很有可能使得选举结果变得非常低效。
第6个选举。
公共选择的结果由中位数决定。在只能有一位当选人的选举当中,不管那些参选人的政治理想原来是怎么样的,只要他们还想获得胜利,能够在竞选当中存活下来,他们就必须选择那些能够讨好中间选民的政纲。

详情如图。政治选举的经济分析当中有个非常重要的中位数投票原理,也就是说你要获得最大多数的支持,你就要去迎合那些中位数的偏好。
过去人们认为政治家是为了实现远大理想而参加选举的,现在人都明白了,政治家是为了赢得选举,而去刻意检查他们的远大理想,只有讨好中间投票人,他们才能获得选举的成功。
总结:怎样让一个冲动的人理性呢?Have a skin in the game.玩真的。盲人只是很少数,而每条街道都有盲道。不吃转基因的只是一小撮人,但现在很多农副产品上都标注非转基因。
货币的底层支撑是信用,品牌的底层支撑是信用,人的底层支撑还是信用,都是为了能取信于民众,成为首要标的,能说到做到的信用,真的很重要。
谢谢欣赏,观点来自《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