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终于完成一节录课。
这是一节群诗阅读课,想法是我一瞬间产生的,然后便慢慢延伸,竟然被我延伸出一节课的整体构想。群诗阅读,我比较喜欢的还是从主题入手,那么就定“不同的望见”吧。近来很喜欢“望见”一词,似乎在什么地方轻轻地拨动我的心弦,希望进驻我的心里。那么便来吧。
《诗词五首》,会有哪些不同的望见呢?作者望见的是什么?读者望见的是什么?显然,作者所见是眼中所见;读者所见是诗中所见。当然,二者亦都有心灵的眼睛的观照。《饮酒》望见自然,有悠然之得;《渔家傲》望见梦境,有理想之求;《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皆是望见战争,而着眼点不同,“景色”自是各异。《春望》是破碎的山河,悲情的花鸟,遥盼的家书和未老先衰的自己,抒忧国之痛;《雁门太守行》是一触即发的战事,惨烈的战斗,高昂的士气,表报国之志;《赤壁》与前两首又有不同,前两首重抒情,此首重说理,所见为折戟,历史遗物,遂引发诗人思考,战争胜负何所定?若无东风,历史当改写。因而此首是发历史之思。当然,思历史,也是在望自己,功名成败所系,偶然耶?必然耶?自己满腹才华无人识,东风何在?可借“我”一用乎?读来,自嘲之意亦可窥见。
于是,五首诗,在“不同的望见”里,我们看到的是丰富的心灵,这便是我对这五首诗的授课思路设计,板书亦在其中。然而,五首尚不够多,我又加入一些课外作品,现在看来,似乎有多余之嫌,但是,以群诗阅读而言,似乎也无大碍。
具体实施中,我以诵读贯穿,以读代讲,以读促解,读中生情,读中解意。开场检查预习,一是问卷星,了解学生对于常识类题目的掌握情况;而是展示学生在喜马拉雅中自由配乐朗诵的诗词作品。发现,有些常识,学生确实不知,便有针对性地讲解。配乐朗诵《诗词五首》中的任意一首,学生自由发挥,于节奏、重音、情感处皆有问题,恰好引出接下来的微课,围绕此三方面讲解诗词诵读之法,也算于学生起点处而因地制宜,很有实效。微课中我范读了《饮酒》,对其进行解析,算是解决了一个教学内容,之后,我选择《渔家傲》作为指导学生训练的一个作品。做此种安排的理由之一是这是五首中唯一一首词,看看读起来与诗歌相比,有何不同;二是余下三首诗皆与战争相关,恰又可作为一个小群文出现。于是,我以“梦中天地知多宽”为题,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望见的梦境中的场景,有雄奇瑰丽之景,有平易近人之帝,天上实美,而美中有哀,乃作者心灵之哀,路长,日暮,何处所归?天帝一问,引来泪述,前途何茫然,然而,作者之意又不止于此,人间无路,何不前去三山,去那神仙府第,或可一遂平生所愿。而后小结,当理想在现实中受挫,便到梦中去寻,梦中天地知多宽,全在你我心间。这首词学生在课前展示的时候,读得浪漫而婉约,赏析之后,我让那名女生再读一次,她此时已知词中有豪气,乃易安词中少有的豪放之词。
与战争有关的三首诗,我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同样以“望见”为主题,学生由整体而局部,之后复归整体,赏析词句时,学生的理解令我大为惊艳,感受很细腻,表达很传神,读之言之,言之读之,境界极佳。我忽然发现,诗词就是读出来的,诗词,也是品出来的。如有人所言,一直读,一直读,就读到诗词的心里去,有道理;也可加上,适当地品,非不可赏析,然尤要重意境,在一个字一个词上生发开去,也可见到绝美的风景。如“黑云”一词,学生对于色彩的感悟极好,对比“金鳞”,敌我双方的立场,战争的氛围皆在此中,略一点拨,则读之甚好。
三首诗皆与战争相关,我又链接了四首诗,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翰的《凉州词》,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这些写战争的诗词中,又可望见什么?学生言说,学生诵读,围绕“望见”,理解诗心,读出诗情。至此,“当诗词遇上战争”的训练部分结束,也是群诗阅读中的一个小群诗的阅读。
此外,我又让学生到班级资源库中寻找诗词作品中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作品,配乐诵读,先以一句话概括从诗词中望见了什么,然后读出所见,所感。然而,设计还未结束,我还链接了一个网页,让学生欣赏吟诵,告诉他们,诵读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是吟诵。在学生模仿吟诵的声音中,我结束此课。
在以“不同的望见”为主题的设计中,在郎朗书声的陪伴下,我带领我的学生徜徉于诗词之境,感受诵读之美,我忽然发现,那些诗词,就是一点点传统文化的微光,合而观之,则可望见星光。
星空,正向我们微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