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很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2017年6月24号,北京高考的文科状元熊轩昂如是说。


此语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论,一场关于教育公平的大战就此拉开帷幕。
那怎样才算公平呢?免除学费?降低贫困生的录取分数?废除私立学校?人们在争吵辩论中并没有得出一个正真能够落实和体现教育公平的结论。目前大家比较一致的意见就是将所有的孩子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样最能体现教育公平。
根据南方周末的报道, 1978至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2005年,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而根据2016年的数据,全国有54.63%的中学生来自农村。该年,北京大学新生中来自农村的仅占16.3%。
据2015年的中国高考统计,9成以上的高考状元都是“非农业户口”,且父母学历普遍较高。
我也是孩子家长,孩子正在上初中,这几年也在为孩子获取更优质的教育奔波劳顿、挥金如土,也亲身接触和感受到家长为孩子的教育付出的辛劳和代价。我也深刻的体会到,孩子们根本不可能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孩子们为什么会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呢?我觉得这需要分析不同阶层孩子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一、差异性
所谓差异性无非是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
1、家庭差异:
家庭是每个孩子得天独厚的条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培养教育的方式方法,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教育支出,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等都会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社会差异:
这里我把社会分为两个层面:
(1).大社会:就是孩子出生、成长的环境,也就是区域差异,比如城市和农村,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显而易见,出生在大城市的孩子更容易接触早期教育。我曾在某家长群看到一位小孩六年级过了CPE,初一雅思8.5,据说读红楼梦都是英语版的,这样的英语水平在中考和高考中毫无压力。
课余生活也更加丰富。文化宫、体育馆、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等,只要你有兴趣,都能为你提供资源。现在大城市有很多科技大赛,征文大赛、诗词大赛、体育大赛、书画大赛,孩子们在参与过程中已经涉及比课本更多、更深的专业知识。
(2).小社会:我把社交圈暂定为小社会吧。一个家庭的社交圈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为孩子树立不同的奋斗目标。我外甥所在某重点高中的女学霸说她的理想是考上人民大学,将来要做一名大律师,因为她的叔叔就是北京某事务所的金牌律师,也是她的榜样。孩子目标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动力。
3、学校差异:
中国目前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公立初中实行划片招生,不收学费。
我这里所说的学校差异指的是私立学校。私立初中可以择优录取、自主招生,当然学费也很昂贵。好的生源、好的教学环境加上私立学校老师的优质待遇,使好多私立初中成为当地重点高中的输送基地。
美国私立高中比一般公立高中提供更多的AP课程选择,有了AP成绩、良好SAT(或ACT)成绩及托福成绩使学生进入了美国TOP100名校的机会大大增加。
美国著名私立高中均为寄宿制,有专门的辅导老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指导和照顾;既让孩子独立地在美国接受教育,锻炼其自立能力,又可令家长们完全不必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
我接触的天津某私立中学,每年学费人民币五万元,学校无论老师资历、教学环境、教育理念都是公立学校不能具备的。学校配备专门的心里辅导老师、生活老师,在学生出现各种心里状况时及时疏导,而这也是公立学校不具备的。
题外话:不仅如此,好多中产阶级的孩子也会在大学毕业后去世界名校深造。而这些众所周知的大学大部分是私立学校。
美国排名前20名的大学几乎都是私立大学,其校友、教授囊括全球绝大部份的诺贝尔奖,比如8所常春藤盟校以及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
不同家庭的差异性造成不同孩子接受教育的差异性,也是教育不公的一个现象。这怎么解决?去剥夺这些孩子继承家庭物质知识财富的权利吗?显然不可能。巨大的差异使孩子们不能在一个起跑线上,而日积月累的知识堆积也让孩子们差距越来越大。
二、共同性
不同家庭具备的共同性只有公立学校,义务教育了,国家正积极努力将这碗水端平。
由于差异性很难改变,国家、社会、家长把所有的目光都汇聚到公立学校的义务教育上来。学校、老师近年来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老师有偿补课问题
老师补课问题已经是社会焦点,国家、教育管理部门也三令五申严厉禁止,社会、家长也谴责声讨。
学校收取课辅教材费用问题
这里的收费指老师收取或指定购买的课辅教材费用,这也是好多家长深恶痛绝的。
学生负担问题
衡水模式已经成为社会诟病,无数学校在效仿,无数家长在质疑。
老师的敬业问题
现在家长、学生、老师从原来的一家亲变成了对立关系,朋友圈、微博都在议论老师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可谓骂声不断。
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国务院令第174号)第三条规定: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目前公立学校的班主任上班期间除了管理班级、备课、教学、判作业、课外解答学生疑问外,还负责解决学生纠纷、青春期谈恋爱、宿舍纪律,参与学校培训、建档立卡、教研讨论等工作。
现在社会、家长也自动将教师职业排除在劳动法之外,老师无论上班、下班都有义务解答学生的疑问,都有义务和学生家长探讨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费用不能收、作业不能多、成绩不能差,这是所有家长对学校、老师的期望。
以上问题大家讨论了多年,也争执了多年,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甚至适得其反,究其原因,我觉得这样更加拉大了贫困生与中产家庭的差距。
1.老师不能提供有偿补课:现在的教育机构琳琅满目,聘请的也是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收费也价格不菲。高学历家庭可以父母指导,有钱家庭可以参加培训甚至请家庭教师来为孩子答疑解惑。唯有贫困家庭失去了任课老师廉价的补课机会,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或课下时间咨询老师解决疑问,结果会是差距越来越大。
2.不得收取课辅资料费:现在公立学校经费依靠地方财政,每一张纸、每一盒粉笔都由财政列支。不能收取课辅资料费用,老师只能依靠课本课后题或占用上课时间板书拓展知识供大家学习。这样导致贫困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窄。
3.过度依赖老师,推卸家长责任:有次参加家长会,孩子班主任无奈的说,一些学生回家问家长问题,家长很自然的回答:去问老师,我顾不上,我不懂等等。一个班五十左右的学生,每个问题回答五分钟,五十个问题就是四个多小时,导致老师没有精力去备课,去认真检查学生作业。更有好多家长建议取缔教育机构,我不学,你也别学。
英国教育大臣达米安·亨兹表示,老师在下班时间可以“不用理会”家长邮件。
在英国、加拿大、美国等西方国家,老师在下班后是不接受任何家长和学生的询问,包括电话和邮件,因为这样占用了老师的生活时间。家长若执意询问,应该先与老师协商收费事宜。
4.过度干预教学:学生素质的差异造成成绩差异,而家长都希望老师针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学,对老师讲课也要求苛刻。既要求好学生拔高,又要求差学生学会,否则就会有这样那样的意见。更有家长在孩子面前指责、谩骂老师,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和老师产生对抗心里。
5.减轻学业负担:作业的减少和过早的放学使贫困家庭的孩子更加难以获取知识。别人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知识,而贫困生所依赖的只有课本。
综上原因,寒门子女失去了所有课堂之外的学习机会,公立学校学生之间的差距也开始越拉越大。种种的意见和建议骚扰着正常的教学,老师不堪重负,也迫使有经济条件的学生离开公立学校,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私立学校,导致公立学校生源越来越差。
知识是财富,是资源,想要获取更多的知识,只能用金钱和勤奋去积累。寒门难出贵子,这是全世界的共性,也是不争的事实。
人生就是一场接力赛,父辈积累下的知识、财富为下一棒创造了优势,而后期投入的精力和物力也为下一棒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寒门的家长和孩子要承担比别人更大的压力,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追赶,而不是抱怨、依赖和放弃。
我们不能剥夺中产家庭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更不能关闭私立学校、培训机构等优质学校,因为这样只能拉低社会的文化素质,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
我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更多由政府出资、社会资助的课外辅导培训机构,让贫困子女在课外课余有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注: 我不是老师也不是教育工作者,我不是中产也不是寒门,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我正在竭尽所能的为孩子创造有利条件,无论在择校、培训、课辅都花去我大量的财力,只能节衣缩食。但我从来不会抱怨学校、老师,我会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去陪伴孩子、辅导孩子,改进自己的生活习惯,付出更多的精力,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努力承担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仅此而已。
因为每次参加家长会,都会感受到老师的疲惫和无奈,所以想写篇文章说一下教育现状,只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