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一)阅读时我人生最美好的体验之一
7.《禅里禅外悟人生》+《问佛观心》+《禅外阅世》+《静观人生》+《丰子恺儿童漫画选学生卷》+《给我的孩子们》:

前两本为弘一大师著作,后四本乃丰子恺先生著作。如果要在民国时候的名师高徒中挑出几对来讲讲,那一定绕不过弘一大师李叔同和丰子恺这一对,《护生画集》的最后一卷在文革中艰难完成,整卷创作过程更是传世美谈。关于他们,我真的不想多谈他们的著作,当然主要原因是自己功力尚欠,难以理解弘一法师的佛学禅理,丰子恺的一些感悟,我只知道在似懂非懂的阅读过程中,真的能心静,能深切的感受到弘一法师和丰子恺从内而外都用着最认真的态度去对态一切事情,这样地言传身教是那个时代无法抹去的美丽篇章,只有内心的纯洁才能写出那样的文字画出纯真的漫画。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丰子恺在死后一定会遇上他的老师李叔同,那一定是在端详护生画集吧!

8.几米的绘本:《地下铁》《向左走,向右走》《月亮忘记了》《布瓜的世界》《如果我可以许一个愿望》:

都几岁了?还看几米的绘本?哈哈哈,谁说绘本一定是小孩子看的,你去看看,一定能有所收获。回想一下,我们还是当初的自己吗?
9.《尘世挽歌》+《乡关何处》+《1980年代的爱情》+《父亲的战争》:

文革后的年轻人思想活跃,斗志昂扬,反映在当时的文学上也是可见一斑,在那一带的年轻人中我很佩服野夫,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江湖侠客。前不久看见新闻,野夫收徒,坚持古时候的跪拜的拜师礼,受到一些人的批判。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拜师学艺你情我愿,跪拜之礼怎么啦?我中华的根本都忘记了,拜师都是错了?
野夫说他们那个时代,诗歌写得好的人,酒也会喝,路见不平打架也会义无反顾。野夫的语言功力确实高明,至少甚合我心,有江湖气。谁说只有董小姐是有故事的女同学,野夫是一个有故事的男同学,在《乡关何处》中,这等亲朋好友,仿佛就这么站在你的面前,让你感受他们的生命。在野夫讲述他们或悲惨或传奇的经历的同时,更多的展现了人们在时代变革下的坚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乡关何处》这里并不能学到什么现成能够用的东西,只是看过了,感受过了,心宽了点,人简单了点,事情看淡了点,心境开阔了点。这就够了。
也许是因为野夫太有江湖气,说话也难免很冲直撞的,他的《尘世挽歌》涉及了一些文革内容也遭到禁,不过我还是应该知道,没有什么是禁的了得,我能看到,只要你想,你也能找到,看过尘世挽歌,真想说,野夫大侠,受我一拜。野夫还有部名作《身边的江湖》如果你还怕老来的野夫还是那么气血方刚很冲直撞,赶快去买来这些书看看,小太阳我是已经在攒钱买这本了,还在托人买《尘世挽歌》。
10.《惜别》:

能把我弄哭的书不多,上一年是蔡崇达的《皮囊》,因为特别感动我还买了10本送朋友,今年一定要说有那应该是止庵的这本《惜别》了,虽然看上去写的很碎,是母亲的生活,对呀,细碎才是我们这些小人物最真实的生活。全书写的是人心里最深最温暖也是最脆弱的人间至情。父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之人、他们的离开,那份惜别之情令人落泪。多读读这样的书,珍惜尚健在的父母!!!他以清淡沉静、哀而不伤的文笔,记录了与母亲相隔不相绝的寻常亲情,将对生死的感悟思考,诚恳地诉诸笔下。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念念追忆,惜别在远道。“我们面对死者,有如坐在海滩上守望退潮,没有必要急急转身而去。”《惜别》撷取平凡生活中亲人相处的温暖细节,以动情而不滥情的书写,缓缓叩问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死课题。

不过有一点遗憾,我看过止庵的这本《惜别》之后再也没看过他的其他作品,也没很详细地查询过他的事迹,待到明年再多看看止庵,毕竟江湖雨打风吹的浮萍还是想着家的,想着父母的,即使不用说,想起我在闽南,我有个朋友说他们哪有一句谚语:清明不回家,无祖;年兜(闽南方言,意为春节)不回家,无某(妻子的意思)。想起我外公也说过类似的话,甚是此理。
11.《中国在梁庄》:

这本书是社会学领域我觉得继费老的《乡土中国》之后的一部走心之作,我来自乡土,看了一半,我能猜测出下一半,所以看的很快,因为我住的地方也是一个“梁庄”,我也见证了很多个“梁庄”,梁庄的故事并不独特,在当代中国的乡村,有无数个梁庄和梁庄的故事,村庄变为“废墟”小学沦为“猪场”,亲情越来越淡漠,曾经凝聚过一个村庄的礼俗、道德也都逐渐失去,大家互不相干,只为自己而活。古老的中国文明,他的道德结构,情感方式和文化礼俗正从根本上断裂,因为村庄是中国文化形态的最基本单位,他的丧失意味着最彻底的失去!听说梁鸿有了本新书,《从梁庄到吴镇》有机会要看看!-----小太阳的朋友圈2016.05.25捎带着还可以看个《出梁庄记》。
12.《孤独六讲》+《生活十讲》:

蒋勋是当代美学大家,她说如果不活出孤独感,如果做不到特立独行, 艺术,美是没有意义的,不过是附庸风雅而已《孤独六讲》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作者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在《生活十讲》中,旧有的社会转型、伦理道德重建,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物化、官学的限制、信仰的缺失和急功近利,似乎都不可避免,新的价值、官学、伦理和信仰亟待建立。在这个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文学刊物却日益萎靡,我们需要文学,去体味生命的过程。
看了蒋勋的作品之后啊,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居然是飞到台湾看林怀民的云门舞集的表演,到底是不是如传说中直抵人心?

持续更新
如果觉得写得不错,记得打赏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