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文社科读书书后感
关于衰老与死亡,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

关于衰老与死亡,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

作者: edwardzhang24 | 来源:发表于2017-06-15 18:48 被阅读162次

《最好的告别》是我所读过的关于衰老和死亡最好的书。作者阿图.葛文德,他是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金融大鳄查理.芒格读到他的文章,立即给他寄送了一张两万美金的支票。他还是《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

他出版过的4本书,其中3本都是《纽约时报》畅销书。阿图.葛文德被誉为医生中最会写作的人。

书中的案例很多都是阿图医生自己的病人,甚至还有他的父亲,故事真实而感人。尽管美国医疗条件远超中国,照我们看来已经够好了,但阿图医生指出:美国医学界只为“生”做好了准备,但没有为“死”做准备。

衰老与死亡不能仅仅被医学化,当大限来临时,病人需要的不仅仅是医药,还有人生的意义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书中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去世多年的奶奶。

1.奶奶的寂寞

奶奶晚年时,身体虚弱,腿脚不便,出门摔了跤。为了她的安全,大伯不让她出门并请来了护工。大伯一家都要上班,白天家里没有人。生性喜欢热闹的奶奶被限制在了家里,大发脾气,在家里乱摔东西,赶走了护工。新的护工也被她赶走了。

奶奶生病住院后。我爸赶回老家去探望,她拉着爸爸的手,不让走。可我爸在部队,假期有限,无法长久停留。奶奶除了腿脚不好外,没啥大毛病,医生建议她出院,她却不愿回家,因为在医院,医生、护士可以整天对她嘘寒问暖的,她不寂寞。

可是,高昂的住院费让人难以负担。奶奶无奈地回了家,继续她寂寞的日子。后来,奶奶神志也不清了,大小便失禁在床上。最后,奶奶走了。

后来我想,如果当时把奶奶送到老人院或许会更好一些,至少有同龄人可以和她交流,奶奶或能更喜欢那种生活。但在那个年代,有儿女的老人被送到老人院是不可思议的。

其实,就算奶奶进了养老院,又能保证幸福吗?

2.老人院

我想起了电影《飞越老人院》,讲的是老人院里发生的故事,老人们的生活像一潭死水,他们活着的目的就是等死。为对抗对生命的厌倦感,老人们一起排练节目,在排练中相互逗趣并设计逃离了老人院,前往天津参加比赛。他们因此重新点燃了人生的热情,找回了生命的意义。

这部片子很有教育意义,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衣食住行,以及安全,他们也需要理解和情感的慰藉。可是,很少有人关心这些,无论是儿女还是老人院的工作人员,他们更关心的是老年人的安全,以及自身的责任。

孔子曾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是老人院的三大瘟疫。医学专业人士专注于修复健康,而不是心灵的滋养。但我们不要忘了,晚年生活的伊甸园里不能只有安全和保护,有价值的生活也是我们需要的。

即使在远比中国富裕的美国,他们也做得并不完美。

书中提到的一个叫爱丽丝的老人,由于丧失了行走能力,家人被迫将其送进了老人院。从此,她丧失了所有的隐私和控制力。大多数时候她穿着病号服。他们叫醒她她就起床,安排她洗澡她就洗澡。她和院方安排的人住在一起,院方也没有征求过她的意见。她觉得自己像个犯人,仅仅因为老了就被投进了监狱

工作人员不太可能跟你一起坐下来,努力理解你在想些什么,更不要说想法让你的人生更有意义。我们不能苛求太多。

我们想象不出,在我们衰老、脆弱、没人帮助就无法生活的情况下,还可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好的生活是享有最多独立性的生活,而这正是疗养院拒绝给予的。

老人院通常像监狱,但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反思和尝试。

书中提到,一位曾经的差生用两条狗、4只猫、100只长尾小鹦鹉、一片菜园和一个花园,向老人院的三大瘟疫发起了猛攻。他成功了,疗养院的死亡率降低了15%。

L先生入住疗养院前,他结婚60年的妻子过世了。他把车开进了沟里,警察指出他有企图自杀。子女把他送进了疗养院。他的状态很差,放弃了走路,每天卧床不起,拒绝吃东西。然而,就在这时,他得到了一对鹦鹉。

他开始了改变,起初的变化很微妙。他调整了躺在床上的姿势,好便于观察他的“新责任”的活动。他开始给照顾他的鸟的员工提建议,报告它喜欢什么、表现如何。那两只鸟把他从黑暗中拽了出来。

L先生开始了进食,他穿好衣服,走出房间。三个月后,他离开了疗养院,回到了自己的家。这个项目挽救了他。

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是,不能让自己的父母“享清福”,啥事不做,应该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觉被子女需要,被社会需要,给他们的晚年生命赋予意义。

3.放手

后来,我大伯不幸得了肝癌,发现已是晚期。从医学上来说,已没有了治愈的可能性。但大伯求生欲望很强,家人当然也希望奇迹出现。于是,住院治疗,放疗、化疗,各种折腾。大伯的病并没有好转,身体机能反而越来越差,被插管,上呼吸机,尝试各种新药等等。奇迹并没有出现,账单却越累越高。

大伯有俩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很孝顺。可是,他们都是工薪层,高额的医药费用让他们难以为继。

这时,大家内心都明白,放弃治疗才是明智的选择。可是,大伯求生欲望非常强烈,他在清醒时留着眼泪说,“救救我,我不想死”。怎么办?

踌躇再三,堂姐作为长女,担负起了告知大伯真相的任务。她流着泪说,“爸爸,不是我们不想给您治疗,您的病治不好了,我们也治不起了,孩子还要读书。爸爸,您说,我们该怎么办啊?”。大伯已不能说话,只留下了两行眼泪。

第二天,大伯走了,他自己拔掉了管子。

堂姐并没有做错什么,但她留下了终身的内疚,每次谈到大伯的死都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2008年,美国全国抗癌协会发布的研究表明,使用呼吸机、电除颠、胸外按压,或者在临死之前入住监护室的末期癌症患者,其生命最后一周的质量比不接受这些干预措施的病人差很多。而且,在去世之后6周,他们的照料者患严重郁郁的可能性大三倍。

对大部分人来说,因为不治之症而在监护室度过生命的最后日子,完全是一种错误。

可是,当大限来临时,谁又想死呢?几乎每一个人都相信自己或许是个奇迹,能够战胜死亡。在美国,有的医生也会在明知治疗没有任何意义的时候,还在提供治疗方案,提供虚假希望,导致病人以非常不人道的方式死去。

在中国,也有一些家属,出于情感或害怕舆论压力,明知无药可救,也不肯放手,宁肯多花钱,甚至倾家荡产也要求医院上呼吸机,插管子,也不愿让自己的亲人有尊严的离开。

经济学人发布的《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英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大陆排名第71。

Life is a balance of holding on and letting go。(生活是在坚持和放手之间的平衡)

接受个人的必死性,清楚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顿悟。

不管是病人,还是家属,都需要修一门死亡课。我们都没有死过,都缺乏经验去面对。

4.Happy Ending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经过研究,发现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时与结束时的感觉,这就是峰终定律。简单来说,就是对一项事物的体验之后,一个人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峰与终时的体验

所以,当一个人盖棺论定时,我们会看TA是否“寿终正寝?”,诅咒一个人时,也会说TA“不得好死”。人的一生也是一个故事,有序幕、高潮、低潮等过程,还有结局。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那些有意义和发生了重要事情的时刻,也在于结局是否完美。

结尾不仅仅对死者重要,对于留下的人,甚至更重要。

其实,人到最后,只想回家,和亲人在一起。当那一天来临时,我们一定要陪伴在他们身边,给予他们情感的慰藉和临终关怀,让故事有一个Happy Ending!(完美的结局)。这绝不是医院所能做到的,得靠家人的爱心和觉悟。

只有陪伴,才是最好的告别

相关文章

  • 关于衰老与死亡,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

    《最好的告别》是我所读过的关于衰老和死亡最好的书。作者阿图.葛文德,他是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金融大鳄查理.芒...

  • 最好的告别

    《最好的告别》这本书,讲的是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既然有出生与年轻,那就要知道,有死亡和衰老,这个谁...

  • 明天与意外,不知道谁会先到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写的是人如何面对死亡与衰老,死亡与衰老是我们永远没...

  • 《最好的告别》

    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

  • 《最好的告别》笔记

    这本书很好的告诉了我们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特别是你生命中如果经历过衰老与死亡,会有特别深刻的感触。如...

  • 如何有尊严的走到生命的终点—《最好的告别》

    《最好的告别》是阿图·葛文德创作的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

  • 《最好的告别》:每个人都值得一读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美] 阿图·葛文德 (Atul Gawande) 在众多琳琅满目...

  • 【分享】最好的告别

    读《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有感: 我自认为自己虽未曾面对过身体、器官、容颜等的“衰老”和所...

  • 关于衰老与死亡的常识

    看完医生中最会写作的人——阿图•葛文德的这本《最好的告别》,一本关于衰老与死亡的书,不由得感叹,这真是一本发人深省...

  • 怎样是最好的告别?

    大年初一初二的时间里看完了这本书,《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衰老、衰弱是大自然的规律,万...

网友评论

  • 惜淼淼:的确,陪伴才是最好的,曾经我爷爷离世的我也不在他身边,可是听我爸妈说他离开之前心心念念的是我😭😭😭
    惜淼淼: @edwardzhang24 那时候我不知道学业和陪伴爷爷不知道该选择什么,爸妈让我去上学。离现在好几年了,但依然没有忘记那个时候,也许我陪着他才是最好的选择。
    惜淼淼: @edwardzhang24 我是那时候爸妈让我去上学,那时候中考!唉
    edwardzhang24:@忆年华 最爱我的外婆去世时,为不影响我学习,爸妈居然没让我知道。事后,我痛哭了一场。一生的遗憾,无从弥补。爸妈不懂得,陪伴才是最好的告别。
  • f25a0bf126de:闺密男跟我说,他今生最遗憾的事情,便是妈妈在生命终结的时候,已经完全承受不了化疗带来的痛苦后,他依旧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让医生做了最后一次化疗,化疗中,妈妈就带着痛苦离开了。
    edwardzhang24:@晨曦_19df 同类题材中的经典,值得一读。
    f25a0bf126de: @edwardzhang24 我也读读这本书
    edwardzhang24:@晨曦_19df 学会放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死亡这门课,人人都得修啊。
  • 满满月:电影《飞越老人院》看了。去年买了《最好的告别》也读了。因为我父亲正处于衰老、脆弱、没人帮助就无法生活的情况。去年底尝试着将父亲送到养老院,我母亲陪着一起去的,白天家人也轮流每天去陪伴,不过20天后还是接回了家。4年了,我心理上有时为父母非常担心,有时又想着听天由命吧。每个人都要经历生死,尽心尽力生活就好!
    edwardzhang24:@满满月 是的
    满满月: @edwardzhang24 人人都想有一个Happy Ending,关键是那时刻谁也左右不了。
    edwardzhang24:@满满月 看来,你的理解比我更深一些。多陪伴他们是我们唯一能做的。活在当下,过程更重要,一个人如果好好活过了一生,最后有没有happy ending已不那么重要了。
  • 艾笑宇:划重点:人的一生也是一个故事,有序幕、高潮、低潮等过程,还有结局。生命的意义在于那些有意义和发生了重要事情的时刻,不在于结局是否完美。
    改了几个字。
    edwardzhang24:@PLAY小艾 改得好!过分在乎结局是非理性的,过程其实更重要。
  • 艾笑宇:我现在死亡焦虑严重,一定要陪伴好自己,度过这个时刻
    edwardzhang24:@PLAY小艾 对衰老和健康的担心归根到底是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而已。
  • 雨蓓蓓:有尊严有质量的活着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回馈
    edwardzhang24:@雨蓓蓓 完全同意

本文标题:关于衰老与死亡,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zlw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