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完很久了,一直没写读后感,不知道写啥。可能是工科男的原因,我喜欢读知识量比较大的文章,比如读吴军老师的书,总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会有一种新思路、或者看问题的角度,读完掩书而思,所获颇多,恨不得都记下来。
读本书就没有这种感觉,文学的主观性比较强吧,作者期望带着读者感受文学的美感,有时候仿佛能有共鸣,然而过后也就忘记了。由此可见,我对文学的美感比较鲁钝。
后来又读《国祚密码》,那本书的感悟之后再写,书中把古代中国分为竹简周期、纸张周期和印刷周期,这给了我新的思路。
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有代表性的,按时间顺序分别为:先秦的散文和诗歌,汉赋和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戏剧和小说。
唐朝之前的文学,实际上影响力并不广泛,在竹简周期,文字的传播能力和受众都有限。真正广泛传播的文字是从唐诗开始的,从唐诗宋词元曲戏剧小说这个演变历程看,文字越来越多,可以认为是因为信息传播的信道越来越宽,所能承载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
陈丹青说中国两千年文脉已断,有一定道理。中国的文学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受到了多次冲击,受西方文明的冲击,文革对古典文学的清算。一个不显著的原因是,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信道大大加大了,一方面文字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另一方面信道足以传播信息量更大的语音、图像、影视。结果就是,经典文学的受众面越来越小,而网文、ACG大行其道。难怪陈丹青有此感慨。
信道宽,能够承受的噪声也多,因此虽然网文在文字表述上不能与经典文学相提并论,但也足够表达意思。
以信息论的思路可以理解文学的演变,那么能不能理解政治的演变呢?正是由于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产生了寒族,他们与士族争夺权利是中华帝国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演化的原因。信息传播的加快是不是必然导致政治制度的变化,facebook,twitter在颜色革命中起到的作用似乎证实的这一观点。这只是一个开始吗?从竹简到纸张到印刷术到电报,社会变革都是颠覆性的,信息时代的变革恐怕不仅仅是现在这样,世界范围都需要大规模的变法以适应新的时代。对比战国时期,也许中国、美国、俄罗斯、欧盟正对应的商鞅变法十年前的秦魏楚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