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土耳其版《红海行动》。
土耳其一支特种部队被派往国外营救一名即将被处死的本国女记者。计划周密,营救非常顺利。女记者长期写反战反政府报道,此时依然桀骜不驯,说不能对其他无辜百姓坐视不管。在她的坚持并亲眼目睹恐怖分子的暴行后,这支队伍的成员一致同意延迟回国,解救他们经过的那个土耳其侨民村的全部村民。
与《红海行动》一样,这也是一个讲述团队作战的男性群戏。是土耳其历史上首次有军方参与的战争电影,片中所用的武器都是真枪实弹,演员也经过了非常严格的部队训练。
影片拍得中规中矩。开篇一段“劫法场”最为紧张。此后的解救行动进行得有条不紊,再无反转。其中穿插闪回,表现团队成员的成长。结尾时指挥官牺牲,但他送走女记者时留下一张纸条,表示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像她一样,坚持独立人格,关注人性,听从良知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成为完成任务的机器,是篇末的立意升华。
战斗场面在表现血腥的同时还添加了诗意,特种兵不仅颜值高,学历也高,对历史、音乐、诗歌等都很热爱,狙击手在射击之前,总要念完一句诗。唯一的文戏是队员们在最后的战斗之前一段“精神会餐”,每个人说自己的情史,这个战前总动员很重要,一面是放松,一面是生存勇气与意义。
制作预算估计为土耳其币200万元,合人民币334万,因此要说场面的壮观、装备的豪华,与斥资1.5亿的《红海行动》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在节奏处理上,闪回内容偏多,由于主线单薄,只能靠丰满人物个性、表现角色成长来加戏。因为故事比较直给,本身无悬念可言,除表现部署、枪战、肉搏等战斗场面外,吸引观众的就是燃和帅。
燃表现在画面和情绪两个方面,中东特色的音乐也有加分,但音乐稍稍偏满。对中国观众而言,这就是把在电视里经常看到的中东武装冲突、人质营救等做了故事化,可以近距离了解新闻及新闻背后的故事。而且在我们一般印象中“圣战”的基础上,加上了反战、尊重人性的普世价值观。但如果要吸引观众进影院并有票房诉求,宣传营销需要在情绪投射和共鸣上进行铺垫。并且要小心避免与《红海行动》过多比较,因为画面和视效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帅当然是一票这么man的中东帅哥,一边扣动扳机一边念诗的狙击手估计会迎来一半献花一半吐槽。但是不得不说帅得有点过头了,特种兵们个个干净整洁,不像是去打仗,倒像要参加舞会。簇新的服装簇新的武器,恨不得连道具用的血浆都带有簇新即视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