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珍鑫国际中医研究院

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尽心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第四点:中医养生六字诀:“嘘、呵、呼、呬、吹、嘻”。
六字诀是一种吐纳法。它是通过嘘、呵、呼、呬、吹、嘻六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唇齿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牵动不动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六个汉字的标准口型及相应脏腑关系如下表所示:
嘘xū肝牙目疾、肝肿大、胸胁胀闷、食欲不振、两目干涩、头目眩晕等症。
呵hé心舌心悸、心绞痛、失眠、健忘、盗汗、口舌糜烂、语言塞等心经疾患。
呼hū脾喉腹胀、腹泻、四肢疲乏,食欲不振,肌肉萎缩、皮肤水肿脾经疾患。
呬shī肺齿口干咽痛、痰多等肺经疾患。
吹chuī肾唇腰膝酸软,盗汗遗精、阳痿、早泄、子宫虚寒等肾经疾患。
嘻xì三焦牙三焦不畅而引起的眩晕、耳鸣、喉痛、胸腹胀闷、小便不利等疾患。
5 养生理论
一、说情志:人要健康长寿,清志调畅是一个重要条件。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二、戒私欲: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孙思邈说:“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故善养生者“勿汲汲于所欲”,“心无妄念”,“所至之处,勿得多求”,“旦起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
三、远房室:指性生活有节制。人的生长发有赖于肾精,肾精充盈则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强。欲保肾精,必须节制性软,倘贪色好艳,纵欲无度,势必损精害体折寿。
四、适四时: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吕氏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温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淫”。
五、节饮食: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六、常运动: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七、顺性情: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八、服药饵: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黄帝内经与长寿养生秘笈》课程大纲
第一讲:《黄帝内经》与防病养生之道
第二讲:《黄帝内经》与名人长寿秘方
第三讲:养生 防病 治病的误区、盲点及防治
第四讲:长寿养生的调神术:用自己的大脑战胜疾病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第五讲:中华独有的防病延寿绝技——神奇的针灸术
第六讲:健康养生的秘笈——让你活过一百岁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名家论坛五周年特别奉献第33部 部分课程要点简介: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峰论坛上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中,领略养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以及无限极健康理念深厚的文化渊源。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养生法则
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深度思想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长生命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养生分类 女性养生
1)合理安排三餐。早餐只吃高纤麦片、低脂鲜乳,尤其是如果每天餐前搭配天然植物的草本曲纤等不但有助于消除脂肪的过量摄入,而且可以消脂,同时也不会阻碍营养健康的摄入,也是天然的瘦腰食物,可以短时间内瘦腰,至于肉类、海鲜则留待中餐,晚餐可以吃点清淡的,蔬菜要占大部分。
2)饭后站立半个小时。其实女人腰部发胖的最大原因是疏忽,由于工作学习忙,根本没有时间来合理调配生活,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饭后至少站立半小时,可以免去脂肪淤积在小肚子上的烦恼,还省去事后弥补。
3)睡前5小时禁食。减肥的一大忌就是在睡觉前吃东西。睡眠的时候身体不需要运动,吃下的东西全部会被身体吸收变成脂肪囤积起来。假如饿得受不了,也只能吃少量的水煮青菜或水果。
4)不要急于起床。早晨醒来后,仰卧、伸展身体。然后,四肢着地,拱拱背,让脊柱也有“苏醒”的时间,这可以避免腰痛,保持良好的姿态,在愉快的心情中开始每一天。
5)收拾厨房。吃完饭后别马上就坐下或躺下休息,先收拾餐桌,洗刷碗碟,再找点其他的活,反正,饭后强迫自己运动15分钟。这是简单有效的保持体重稳定的又一方法。
男性养生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男性的根本在于肝和肾,其中肾为水肝为木,水能生木,因此中医认为男性最根本的还是肾。中医提倡养肾要侧重在养精蓄锐。下面就看看中医养生学上的男性养精5法:
⑴ 寡欲,中医养生中医养生中医里有,情动则肾动,肾动则精动。为保证肾气的充足,我们就要控制精动,这样心就不动。所以寡欲是男人养肾的第一条大法。
(2)劳累,人不可过度劳累。中医认为,精成于血,精是血的变现。所以要保护好血。
⑶ 息怒,怒则伤肝,肝主藏血,人老生气的话就会伤肝血,耗精。所以,我们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气,制怒,学会心平气和地接人待物。
⑷戒酒,酒能够动血。酒有生发之性的,少饮能调动身体的生发之机,但饮酒过度就会造成气血的紊乱,所以喝酒要有节制。
⑸ 慎味,慎味就是不要暴饮暴食,要以五谷来养精。中医里有一句话:五谷最养精。
老人养生
(1)不贪精
老年人长期讲究食用精白的米面,摄入的纤维素少了,就会减弱胃肠的蠕动,易患便秘。
(2)不贪肉
老年人膳食中肉类脂肪过多,会引起营养平衡失调以及新陈代谢紊乱,易患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不利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
(3)不贪硬
老年人的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如果贪吃坚硬或是煮得不熟烂的食物,久而久之易得消化不良或胃病。
(4)不贪迟
三餐进食时间宜早不贪迟,有利于食物消化与饭后休息,避免积食或是低血糖。
(5)不贪热
老年人饮食宜温不宜烫,因热食易损害口腔、食管和胃。老年人要是长期服用烫食刺激,还易罹患胃癌、食道癌。
(6)不贪快
老年人因牙齿脱落不全,饮食若贪快,咀嚼不烂,就会增加胃的消化负担。同时,还易发生鱼刺或是肉骨头鲠喉的意外事故。
(7)不贪酒
老年人长期贪杯饮酒,会使心肌变性,失去正常的弹力,加重心脏的负担。同时,老人多饮酒,还易导致肝硬化。
8 饮食养生
莲藕是获得最多国宝级中医师青睐,同时也是历代医家推崇的养生食物。早在公元前5世纪,周朝就有“食
医”一职,专门掌管饮食营养保健。
莲藕具有多种食疗效果。现代科学分析,莲藕含有大量铁质,具有补血作用。其丰富的维生素C、抗氧化物、多醣和多酚类则可达到抗癌效果。
以中医来说,生熟藕各具不同效果,莲藕生吃性味甘寒,可清热凉血;煮熟后性味温平,有助健脾胃,《本草纲目》称为“灵根”。
藕原产于印度,引入我国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了。常见的藕一般分为两种,即七孔藕与九孔藕。七孔藕又称红花藕,外皮为褐黄色,体形又短又粗,生藕吃起来味道苦涩;九孔藕又称白花藕,外皮光滑,呈银白色,体形细而长,生藕吃起来脆嫩香甜。当然七孔和九孔只是一个大致的区分方法,并不是所有的藕都是七孔和九孔。
根据藕的自身特点,吃法略有不同:七孔藕淀粉含量较高,水分少,糯而不脆,适宜做汤;九孔藕水分含量高,脆嫩、汁多,凉拌或清炒最为合适。
莲藕生吃熟吃各有效果。生食可清热、止血、散瘀,适用于经常口干舌燥和火气大的人。中医著名的五汁:饮梨汁、荸荠汁、鲜芦根汁、麦冬汁、藕汁共同组成,正是用来去除体内火气、消渴除烦、滋阴润肺,可以迅速补充体力。生藕还有清肺止血效果,早期常用来治疗肺结核;且对于经常流鼻血的人,也有止血效果;女性吃藕能够达到调血、补血,红润面色的效果;藕还可以清肺止血,是肺结核病人的最佳食品。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藕节本身也是很好的药材,而且营养丰富。将藕节加红糖煎服,对于吐血、咳血、尿血、便血、子宫出血等都有不错的效果。
炎热的夏季是吃藕的最佳时节,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凉拌藕片,酸甜脆爽,香辣开胃,做法简单,是夏季的一道开胃菜。
材料,莲藕,辣椒 红、尖20克,大葱10克,醋15克,白砂糖10克,香油10克。
制作方法,1.莲藕去皮洗净、切片,加入醋5克和少量的水浸泡,红辣椒、葱分别洗净、切末;
2.锅中倒入适量的水烧开,放入莲藕片煮熟,捞出沥干水分,盛在盘中待凉;
3.最后,加入红辣椒末、葱末及调味料白糖、醋、香油各10克搅拌均匀就可以了。
1.买藕时要挑选藕身肥大、无伤、不变色、无锈斑、不断节的,顶端的“鹦哥头”越小越好 。
2.做鲜藕时不要用生铁锅,否则鲜藕容易变色,失去白嫩的色泽。
3.藕去皮后,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色,可以将其在淡醋水中浸泡5分钟后捞起,即可保持其玉白水嫩。
4.炒藕时,一边炒一边加些清水,炒出的藕丝就会洁白如玉,不易变色。
5.藕的吃法很多,既可单独做菜,也可用作配料。鲜藕炖排骨、凉拌藕片、虾仁藕丝、鱼香藕丝都是常见的吃法,也可以做成藕肉丸子、藕饺、藕粥、藕粉糕等花样。
养生药膳汤,丝瓜鲜菇鱼尾汤
基本材料 丝瓜320克、草鱼400克、香菇(干)160克、姜3克、大葱5克、盐适量。
[制法]:1. 丝瓜去皮洗净,切角形。鲜菇去菇脚的泥,洗净切开边。
2.下油1汤匙,爆香姜、葱,下水1杯煮开,下鲜菇煮3分钟,捞起,洗一洗,抹干,鲩鱼(草鱼)尾洗净,抹干,用盐腌片刻。
3. 烧热锅,下油2汤匙,爆香姜,放下鱼尾,煎至两面黄色铲起待用。
4.把多余之油铲起,姜仍留锅中,加入水适量烧滚,放下鱼尾煮约10分钟,下丝瓜、鲜菇煮熟,下盐调味即成,汤面之油撤去。
9 注意事项 戒烟戒酒
烟是会消耗人的清气的,而酒呢,就把你制造成就湿热,腹泻,啤酒就是湿寒体质的人类。长期饮酒的人吃很多药都是几乎无效的,最好不要喝酒。至于红酒,黄酒养生也是在很多限制的条件下才有用的,如果你不是在吃用黄酒做药引的中药的话,就不要拿这个当借口。
发脾气,生一次气或者吵一次架基本上就会让你一个月的努力泡汤,吃中药或是针灸都是很辛苦的事情,为了任何事情动怒基本上都是不值得的。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折磨自己,想发脾气时,深呼吸30次,通常就过去了。
食物温度,水果最好不要在饭后吃,请找到两餐间独立的时间在温水中泡过再吃,所有从冰箱里面直接拿出来的东西都禁止直接食用。
中药煎煮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中药的煎煮,通常都是所有药材泡半小时之后大火煮开转小火煮第一遍,倒出药液,加水煮第二遍,倒出药液和第一次煮的混合,然后分成两次服用。生发类的药不宜煮久,趁热服用(比如感冒药)。补虚类的药通常要煮的时间长一点。开完药之后记得问医生有没有特别的煎煮注意事项。比如服药的时间。有些医生的药是有气血流注时间要求的。脾胃药在上午9~11点,补肾药在下午5~7点服用效果会好。另外,通常病在中焦(胃)以上的饭后服,病在中焦以下的饭后服。
晚上少吃
晚饭最好不要吃肉,红薯粥最好,再来一碗青菜。晚饭以不饿为原则。饱就不要考虑了。另外7点以前吃。如果有肚子胀气的人,一周之后你就可以看见效果,人的脾胃真的很辛苦,就靠你晚上帮它减轻负担了。大家都是辛苦一天,指着晚上好好吃一顿,但是逐渐把应酬挪到中午对你的长远健康是一项最有效的投资。道家说“若要不死,肠中无屎”,你把那么多食物渣滓一直闷烧到早上,你的身体是很痛苦的。
茶,咖啡,和所有的饮料都不超过一杯,(300ml~500ml)
欢爱频率,这个嘛,就是全凭自觉了,现代人普遍把性行为当作是减压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我们的肾气本来就偏弱的话(易疲倦,手脚凉,腰痛,面色白,腿时常觉得无力),那么就要把欢爱频率好好调整一下,让身体的肾气调整到收藏状态。
每天静坐,闭上眼睛,专注呼吸,保持觉知。身心是一体。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内心一样会有反应,“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根本上说,身体的问题也来源于你的心太烦乱躁动。所以每天固定的时间让心归于平静对身体是最好的休息。另外爱护生命,减少杀生,也是对你的心灵和身体最好的净化。如果你正好信佛,你会比较能够理解杀业和健康之间的联系。
受寒感冒,一旦感冒了,基本上你的调理过程就要被中断,然后又重头开始。不要轻视感冒,很多疾病都是感冒变严重后的结果。所以在第一时间(3小时内)发现自己受凉就要采取措施。(姜,紫苏叶,葱白,米汤,泡脚,适当出汗,清淡饮食)让感冒不能真正形成。如果感冒了,有滋补作用的中药一定要暂停服用。并且在出汗后一定要用大量的稀粥或是米汤补足津液。建议在感冒多发时间把紫苏叶和干姜小包随身带,这样找到一杯热水就能搞定了。养成观察舌头的习惯,如果发现你的舌尖或边缘变红,那么你感冒的概率就变高了,就要很小心。
出汗太多
建议运动量为每天走路超过一小时。(累积或是集中走都可以,微微发热出汗就可以了。)另外,切忌汗出当风,或是大汗发热之后喝冰的饮料。
乱吃补药
补都是在通畅的基础上进行的,现代人的身体基本上都是以各种淤滞为前提的,畅通的情况下补充才有效果。否则很难说没有副作用。所以,找到专业并且信得过的医生给出合理的长期调整方案(有方法,有步骤)是较为负责的态度。
好医生其实很好鉴别,不是名气或者职称,好的医生会让你很安心,很有耐心地询问你的各种细节情况,认真谨慎地思考之后,给出诊断,并且耐心给你解释他的战略战术。请千万注意,在调理过程中不见得都是让你舒服的反应,“病来和病去”都是一样的过程,不见得有多舒服,病之来路就是邪之出路,所以,不好好跟医生沟通,很难坚持。(不要白痴到用打死都不说一个字来考验医生的水平,那样除了害死你自己之外没有别的效果),那种从头到尾连看你都没超过10眼的大夫,你就不要期待他神奇的医术能有什么好效果了。另外,不要过度依赖医生。医患关系古来就是一个微妙又复杂的关系,三分治七分养,还是靠自己的长期养生才是正道。
早睡
每周起码有五天晚上11点睡,意味着你要10点半就进入准备睡眠的状况,不要跟我说睡不着,躺着也是有用的,身体有问题就需要肝解毒,“卧则血归肝”,另外早起是早睡的唯一法宝,如果你每天都上午11点才起床,那么当然晚上1点你才觉得有点困,长期不睡(23~3点)这个时段的觉,其可怕结果就不用我恐吓了。你就想象你的身体成为垃圾场就行了。
耐心,很多人在调理的过程中都会急切地想要看见效果。但你的身体出现状况是用10年甚至20年的消耗造成的,那么至少你需要1年到3年的时间来调整吧。另外,如果你的损伤已经是体质性的了,那么未来的所有时间你都要比别人更加小心,别人吃了没事的,你也许就会过敏。别人能连续工作10小时觉得睡一觉就缓过来了,你睡一周都还休息不过来。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就只能接受了。毕竟,跟长久的健康比起来,改变某个习惯不是件很难的事情。
很多人都是觉得疾病的恶果遥遥无期,但是其实来得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多了。用健康去换取成功或是快乐都是过大的代价,等失去健康的时候基本上都会无比后悔。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胃病,肠炎,慢性的妇科炎症,泌尿系统的炎症和长期腹泻等等都不是像人们感觉到的那么没有威胁和可以控制。如果已经有这些慢性病在身,就更要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修养生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