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与清官,不一定是仁者,看一个人是否“仁”,要从终其一生的道德情操、立身处世上去盖棺定论
子张请教道:“令尹子文三次担任令尹职务,没见他喜形于色;三次被免职,没见他恼怒怨恨。卸任时一定会把过去的政务,告诉新接任的人。他怎么样?”孔子说:“忠于职守。”子张再问:“算不算仁呢?”孔子说:“不知道。怎么能算仁呢?”“崔杼犯上作乱杀齐庄公,陈文子有马四十匹,舍弃不要,离开齐国。到了别国,他却说:‘这里掌权的跟我们的大夫崔杼差不多。’于是离开。到了另一个国家,他又说:‘这里掌权的跟我们的大夫崔杼差不多。’就又离开。他怎么样?”孔子说:“一身清白。”子张问:“算不算仁呢?”孔子说:“不知道。怎么能算仁呢?”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篇之十九

子张是孔子的晚期学生,他的求知欲在孔门弟子中属于很旺盛的。这次他向老师请教关于“仁”的问题,以两个历史人物为案例,请孔子作出评价。
先说令尹子文。令尹是楚国官名,官阶相当于宰相。子文(生卒年待考),姓芈,斗氏,名谷於菟,字子文,春秋时楚国大夫,著名的楚国令尹。据说子文是楚国贵族斗伯比的私生子,生下后被丢弃在云梦泽,幸亏一只母老虎给他喂奶吃,后来有人发现他没死,又把他从虎口里夺回来,接回家去了。楚国人称“乳”为“谷(gǔ)”,称老虎为“於菟(wūtú)”,所以给他起名为谷於菟。

子张把令尹子文在仕途上三起三落的经历拿来说事。“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令尹子文三次担任令尹职务,没见他喜形于色;三次被免职,没见他恼怒怨恨。“仕”,做官。“三仕为令尹”,三次担任令尹职务。“已”,停止,指免职、罢官。“三已之”,三次被免去令尹之职。这里的两个“三”字,也不一定是三次,也可能是泛指多次。让他当官,“无喜色”,没有得意忘形;把他撤职罢官,“无愠色”,也没有怨气冲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