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眼里孩子总是孩子,他们从呱呱坠地到枝繁叶茂总会历经幼稚、成熟、衰老这自然规律的轮回。只要是涉及家庭教育的问题,家家各有自招,然而有时家长过分的溺爱和纵容并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做人之道及为人之本,反而是将一个稚嫩的生命无情地推向罪#恶#的深潭……

换位主角身份从他们的角度融入电影,才会体验到那种极度的恐惧。那些青涩却极具攻#击#性的少年的脸,久久难以忘怀,那种让人窒息的感觉,那种人#性#扭#曲带来的压抑,任何言语都显苍白无力。
电影《伊甸湖》是根据一群“熊孩子”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故事原型是欧洲的虐#杀#事件:青少年将度假情侣包围猎#杀#后,父母还帮忙行凶,最后东窗事发,却因凶手未达法定年龄而无法定罪。
后来破#案#是因为Jing方在当地调查,发现杀人的男孩神色不对,进行深入了解后进行了逮#捕。
这个世界并非处处时时美好,不一定在哪个角落就正在上演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故事。令人窒息的是有些故事不仅仅是“故事”而已,而是令人无力改变结局的残酷现实。
那令人心堵、憋屈的剧情,足以影响到观众一整天的心情(温馨提示→_→谨慎进入本帖或选个合适的时间),如何衡量野蛮与文明?拷#问#人性,亦无答案……

故事里的女主珍妮,是一位非常喜欢小孩子充满爱心的好老师。一天下班后,男主史蒂夫开车接女主一起自驾游,前往伊甸湖(男主偷偷准备好了戒指,打算非常浪漫地向珍妮正式求婚)。

夜幕降临,他们抵达了目的地附近的小镇。期间,美丽的心情已经介入一些不美丽的小插曲:

首先是开车遇到了一群扰乱交通的飙车熊孩子;其次是停车位被人抢了;

酒吧里遇到一个只对女人放电,当男人空气的酒保;

花前月下时,旁边一个家长暴#力#地教育自家小孩;

准备进入“和谐”时光的时候,楼下的住户扰民不断……

男女主心都够大,就这样也并未破坏了旅行的情绪——然而,噩梦这才刚刚开始(作为观众心里忍不住想:回去吧,离开吧,明明已经不太吉利,规避风险是生存首要法则哦)。
第二天风和日丽,他们来到了神秘、静谧的伊甸湖。湖如其名,风景如画。满眼的绿意,貌似很适合度假游玩——只是,略显偏僻。
在湖外的丛林,男女主碰到了男孩亚当,女主和男孩搭讪,亚当全程只说了一句:“妈妈不让我和陌生人说话”。女主表示认同:“我想你妈妈是对的”。
男女主享受着甜腻的美好二人时光,一群聒噪的熊孩子也来到了伊甸湖畔。

他们肆无忌惮地欺负着一个同龄小孩。带头大哥布莱特的黑狗不时地跑过来冲珍妮狂吠,并随地大小便。


这群自行车少年放着激昂的音乐、逗着狗,肆意张扬嬉戏打闹,打破了景区的平静。音箱的音乐震耳欲聋扰人清梦,赤#裸#裸的#偷#窥更是令人反感——整个下午,少年们不断用望远镜观察、讨论女主身体……青春期好奇心所致的恶俗与不堪,展露无遗。


史蒂夫忍无可忍,上前试图跟熊孩子交涉:“伙计们,能帮个忙把音乐关小吗?”、“看好你们的狗”?

然而赤手空拳的他一点威慑力也没有,却被熊孩子贬损了一顿——少年们有的假装听不见,有的粗鲁反驳:“妈的,滚一边去”、“傻子”、“嘿,真是个疯子”……言语中,充斥着嘲笑、谩骂与不屑。
显然,这次沟通很失败。但史蒂夫没办法,也只能忍了。鬼才知道——其实,这已算这段旅途中最温柔、最轻的一次伤害了。


熊孩子的挑衅也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更为气焰嚣张。他们将史蒂夫的车轮扎破,在男女主游泳时偷走了他们的沙滩包,拿到沙滩包里的车钥匙,偷走了史蒂夫的车,并开车差点撞了他们……

史蒂夫更加生气,怒火逐渐堆积,他想找那群少年要回东西,便和珍妮一路在丛林中穿梭、寻找。终于找到那群少年。他们正#虐#待一只装在笼子里的动物,情绪亢奋,言语嚣张。
史蒂夫开门见山地说:“你们做什么我不管,但把车、包、钱还给我们。”他本就只是想朝熊孩子要回属于自己的物品,熊孩子却表示“与我无关”——他们无耻地矢口否认,即使手里拿着人家的车钥匙,脸上戴着人家的墨镜……
沟通过程中布莱特的狗一直叫,场面有些混乱,加上少年们始终一副打死不认的嘴脸,史蒂夫情绪终于爆发,双方扭打在一起。混乱中,不知怎么的布莱特的狗被捅#死#了。
这下麻烦大了,布莱特瞬间大怒,眼睛变得通红,边哭边咒骂男主。珍妮见情形不妙,趁少年们也还在慌乱,便拿了钥匙、拉着史蒂夫疯狂逃跑……
可惜,没等两人跑多远,布莱特已经召集少年们追了上来。一场生死游戏就此拉开,男女主疯狂奔跑,少年们疯狂#追#杀,呼喊、奔跑、恐吓声、求救声,响彻整片伊甸湖……

男女主终于找回了汽车,两人却在逃跑的过程中出了车祸——因为天太黑,丛林太暗,加上不熟悉地形,车灯又坏了,史蒂夫慌乱中把车开到了一个坡地,撞到了树上。



他的身体被树干卡住,无法动弹。抬头一看,少年们都已经围了上来,疯狂用石头砸车。他们被这群小疯子的举动吓傻了,但碍于史蒂夫一时无法动弹,只能珍妮一个人先跑,能跑一个是一个。

于是,史蒂夫被抓,珍妮趁乱逃亡。受了惊的珍妮在荒郊野地的草丛躲了一夜,清晨才敢返回昨夜与男友分开的地方,史蒂夫已被熊孩子带走。留下的只有史蒂夫的一只鞋,和遍布草丛的血迹……
珍妮一路跟着血迹,找到了史蒂夫和那群熊孩子,他们正在肆无忌惮地折磨史蒂夫,眼前的情景令她恐惧颤抖:史蒂夫被铁丝绑在了树桩上,少年们轮流用刀捅#他,一个捅完,下一个跟上;你捅这里,我就捅那里。



有的少年不敢捅,布莱特强迫、要求每个熊孩子都扎#男主一刀,大家“有罪一起扛”,他称:“我们在一条船上,没有人是例外,每人来一刀”!
布莱特让女孩佩吉用手机录下每个人对男主行#凶的镜头,他是屠夫,同时让每个人也都成为屠夫——谁也别想逃脱责任!

当然,也有看不惯的熊孩子,但碍于带#头#大哥的威胁,还是怂包地照做了,胆怯的男孩被逼着捅了史蒂夫的腹部,捅完自己就吐了……

珍妮在一旁看着各种揪心,掏出手机打算报#警求救,却意外地连上了史蒂夫的蓝牙,不慎被少年们发现。男主大喊珍妮快跑,珍妮夺命而逃。

熊孩子们立刻转移注意力,集中火力再次对女主展开了追#杀,幸而这次女主逃过了一劫。期间男主得到了最后一次逃生机会,他挣脱了枷#锁,带着重伤的身体,一步一步挪了出来,逃离原地。
逃跑过程中,男女主意外相遇。此时的史蒂夫早已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他们躲在木屋里,珍妮为史蒂夫包扎时,发现了男主的求婚戒指,两个满身#鲜#血和泥污的人想到转瞬间命运就已戏剧性改变,沦落成了一对生死未卜的苦命鸳鸯……他们抱头痛哭。

这是凶险中的宁静,也是全片最后的宁静——因为少年们的脚步声,又出现在了木屋附近……
女主急中生智,拖着史蒂夫千疮百孔的身体,躲进了木屋下面的湖中。男主已经失去知觉,伤口一直有大量黑血涌出,整个人奄奄一息。少年们冲到木屋里时,男女主躲在木屋下。
屋外是静谧诡异的丛林,屋内是蓄势待发的血腥,屋底,是一场濒临死亡的煎熬。少年们没发现男女主,离开了。男女主侥幸上岸,商量后决定再次分开,让女主进城求救。

珍妮无数次跌倒、爬起,挣扎着前进。她知道,史蒂夫在等她,也等她带回救援。就在筋疲力尽时,珍妮又碰到了刚入丛林时独自玩耍的男孩亚当,她求亚当带她去见家长,寻求帮助。
亚当答应了。他把珍妮带到了一片洼地,说妈妈会来找他,带他们一起离开。但奇怪的是,自从进了洼地,亚当就坐在树桩上玩手机,面对女主的询问他也是遮遮掩掩,十分心虚。
珍妮察觉不对,抢夺了手机,但抬头才发现,少年们已经把这片洼地围了起来……经历各种波折,男女主终究又被熊孩子抓住了,他们被绑在了一根树干上,少年们打算放#火#烧#了他们,毁#尸#灭迹。
布莱特命令唯一之前没动过手的亚当放#了#火。珍妮眼睁睁看着男主被点燃,火势正在朝自己蔓延——她呼喊着求救着,但一切都无济于事。

万分幸运的是,当火势蔓延到了珍妮被绑的绳索时,珍妮奋力挣脱开来,狂奔而去。带头大哥以其中一个孩子的生命相威胁,警告女主再跑就用#汽#油#烧#死#弱小的亚当。但此刻的珍妮早已被折磨“疯了”,她什么都顾不得,脑子里只有一个字:逃!

最后,哀嚎声响彻了树林——亚当被#汽#油#活#活#烧#の死……少年们则带着满腔的怒火、狂暴与癫狂,再一次追#杀女主,启动新一轮的杀#戮……
陷入绝路的珍妮此时已极度警惕,身上每个细胞都进入了备战状态。一路上,黑#化成#魔般的珍妮冲破重重困境,她先后杀死了库珀和佩吉。

她躲过了少年们一轮又一轮的围攻,爬到了一处栅栏外,豁出命拦下了一辆车。上车后司机并没问女主发生了什么,而是嚷嚷着要找弟弟——“弟弟们”一出现,珍妮一眼就认出了那是追#杀她的少年。慌乱与惊恐中,她抢下了车飞快开出去,撞死了几个人,朝反方向开去。
森林里,珍妮痛苦地哭嚎着,几乎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阴影——自己一个无比热爱小孩的老师,现在却双手沾#染#了孩子们的鲜#血……

经历了亡#命的飞奔,她其实最后逃出了森林。珍妮来到了镇上的一户人家,进了一所庭院,并向正在开party的人们求救。

主人们赶忙把珍妮带到了客厅,关切询问她发生了什么事。惊魂未定的女主细细地打量着屋子,却惊异地发现,那墙上大大小小的照片,正是追杀自己的少年头目布莱特!
惊慌、失措、绝望……珍妮想逃,但却醒悟过来屋子内外必是那几个少年的亲人们。于是她谎称上厕所,躲了进去。与此同时,那些家长们听了一通电话后,搭救立马转化成了杀#戮。
有人得知了自己的孩子已死,哭着喊着要报复女主,一个死了孩子的家长大哭着说:“他们,还都只是孩子啊!”
几个人愤怒地敲开厕所门,逼出女主,双方激烈对峙……珍妮被愤恨的家长们拖进了洗手间,浸在冰冷的浴缸里……
一切归于平静,结果已成定局。

在短暂的哭喊、争吵、求救过后,杀#の人#放の火、作恶多端的布莱特得到了父亲的一巴掌。
影片的结局依然在展现着罪恶,好像所有人都变成了杀#人#犯,没有人告诉我们谁会受到真正的法律上正义的制#裁!
也许在搜集不到证据之后,那些死掉的孩子、男主女主,只能是被告知失踪了。然后,罪恶被永远隐藏起来——直到有一天,在某些条件下,如幽灵般悄悄爬出来,继续祸患着这个世界,为所欲为。
孩子头(恶魔?)布莱特对着镜子,戴上从男主那偷(抢!)来的墨镜,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又摘掉墨镜——从他那空洞的眼神,看不到他在想些什么。

放大细节后窥探人性,故事的结局没有欢呼叫好,只剩疲惫不堪——与这片美丽的伊甸湖,形成了鲜明而惨烈的对比……

这是一部特别令人压抑的电影——冷漠的小镇,粗暴的人们,懦弱的旁观者……
当痛苦危及生命,人性最终都会转变成#兽#性。就像珍妮在求生意识的主导下,选择杀害了两名熊孩子——兽性使我们生存下来,而人性让我们生活的更美。
看看如果父母和社会不好好管教,所谓“年少无知的孩子”,会干出怎样的事。他们青涩稚嫩的背后,藏着怎样的凶残、野蛮、暴戾。
几乎全人类,都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巨大杀#伤力——片中开头时,史蒂夫车里播放着广播:当今社#会#犯#罪年龄低龄化已成为常态,似乎早已预示着结局。

现实生活中,也有披着孩子外皮的恶魔。大人与小孩对立的时候,不一定孩子都是对的,而社会上却存在着这种意识偏差。
归根到底,还是教育的问题——孩子犯错,父母纵容;父母犯错,孩子耳濡目染;小孩子不明对错的时候,家长没有给予正确示范。
一旦发生什么,有些大人只会说影片结尾那句→_→“他们,还只是孩子啊”!
“他们还是孩子”——但,所以他们无知、人性、野蛮、粗鲁、残忍、暴#虐!正因为是孩子,所以必须严格管教,严加防范,严厉惩戒,不能手软!
否则,他们中的一部分,就会成为恶魔。他们做的恶,可能无法想象;我们遭的殃,同样无法想象↓↓↓

《伊甸湖》属于“无秩序类恐#怖#片”,它是一部在没有法律约束的环境下,发生的一系列暴#力#犯#罪的连锁反应电影。它的恐慌点就是剥夺人类对法律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从而让人在心底产生恐惧。
这电影真是相当黑暗的故事了,拍摄《狩猎》的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曾经在被采访时说道:“人们必须意识到,小孩子也会说谎。”而《伊甸湖》中的小孩子已经不仅仅是学会说谎了,他们是一群真正的无秩序主义下的小恶魔。
《伊甸湖》令人反感的地方是恶魔们的胜利。这些反#派的胜利#战胜了观众心中对正义的呼唤,对法律的依赖——在这部电影中,死去的四个人恰恰是最无辜的四个人:愚蠢的史蒂夫和搞笑的珍妮,以及被迫成为帮凶的库伯和没有直接犯#罪的佩吉。
四个最弱的人,四个脑海里尚存法律秩序的人死去了。这也是《伊甸湖》最有魅力的地方,因为这就是现实:在无秩序主义下,法律意识反而成为了一种抵抗暴力自保的桎梏,一种对自我保护的束缚,法律意识反而让人更加脆弱、更加弱小了。崇尚无秩序、膜#拜#暴#力的恶#魔们反而更加地安全,获得了胜利。
在《伊甸湖》这样一个无秩序的地方,法律意识反而成了迫害自身的毒,至此,电影对法律、对人#性#的讽刺已经达到了极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