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状态下,人类的认知主导行为的发生。
例如,你认为这个花瓶好看(认知),你才会买这个花瓶(行为)。但在一些特殊场合下,会发生反客为主的现象——人脑还没做出“认知”的动作,“行为” 却先发生了。
举个常见的例子:
当你去商场购物时,整个商场就等于是一个具有催眠与暗示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你很容易不经思考就去买一件衣服。
因为商场里整体营造出来的气氛是那么的美好,当你试穿之后,镜中的自己又是那么美,而旁的服务员会围过来赞美你的身材很好,并对你说这件衣服多么适合你,所以你买了。
可是,等你回到家,灯光、装潢、布置,一切都不一样了。
你再试穿一次,发现衣服不再像当时你在商场里看到的那么好看了。这时你该怎么办?
“行为(购买衣服)”已经完成了,但此刻“认知(评价衣服)”却给了你一个反面的答案。
此时,你只有两种选择:承认自己被那家服饰店的气气氛骗了,买了一件你不满意的衣服;或者是改变自己的认知,全力为这件衣服找出各种优点,让自己舒服一点。
人们在绝大多数情形下都会选择后者,因为前者等于要你承认自己被骗、被耍了,这是很多人最难接受的一种感觉。这时,行为就会反过来引导认知,人们不再因为认知而行动。反过来,人们会因为行动,而改变自己的认知。
这就是“认知行为失调”。那么,“认知行为失调”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呢?老实说,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来了解一下。
多年前,有所谓的刮刮乐彩券诈骗手法,故事很老套,总是某个苦主,在某个意外的时刻,捡到了一张印刷拙劣的彩票。苦主一刮,哇,不得了,中了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大奖。
好运竟然从天上掉下来,挡都挡不住,赶紧打电话去询问。一问, 对方满口恭喜,而且不需要苦主做什么,只要在家里等支票送来就好了。
苦主不是笨蛋,当然会想了再想,可是,他就是想不出来,自己在哪一点上可能被骗?充其量,不过就是拿不到支照而已吗?
半信半疑中,苦主会慢慢开始相信“他‘发’了”。他开始幻想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些尚未到手的钱,但是美梦都做完好几遍了,支票却始终没有收到。苦主忍不住,便打电话过去。
这次,服务小姐才会“突然想到”:“不可能啊!啊!你没入会对不对?依照规定,不是会员是不能参加这次抽奖的,但是如果你赶快去办入会登记,我们就装作没看到。”
苦主会反问:“这样真的可以吗?”
服务小姐又说:“喔,本来是不能这样的,但我们有错在先,让非会员参与抽奖。我们这次例外,让您入会,而且时效会推到您抽到大奖以前。”
苦主满意以后,服务小姐又会对他说:“好,那我把入会单传真给您,不过您得先缴入会费一千五百元。付款后,把单据回传即可。”
遇到这种情况,你缴不缴?
不缴,认为那是骗局,那么你先前的发财梦就全没了,而且听你说过这件事的人也会说:“财迷心窍!我早就告诉过你了喔,你这个呆瓜,差点就被骗,还想跟我谈什么去欧洲旅游的事情。这下全没了,算是给你一个警告!”
缴了,一千五百元,你会告诉自己,那有什么大不了,最多,就是赔掉这一千五百元。
你会选择继续相信,缴了入会费千五百元?还是选择自己遇到诈骗集团,然后被大家嘲笑?
绝大多数的人会选择前者,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学历越高的,越容易选择前者,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会被骗。
又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那张满载你期望的支票还是没出现。
你很想罢手,但是又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你又打电话去询问,对方说:“我帮你查查看。喔,您不能只缴入会费,还要缴今年年费三千元才行,否则,没缴年费的会员没有资格参加这次抽奖。”
一样的困局又来了。信?还是不信?
不信的话,你就确定被骗一千五百元(而不只是差点被骗),梦想中的计划也就彻底破灭了,同时还会被大家嘲笑;信的话,你会说服你自己,反正已经付了一千五百元,再付三千元,就当拿去买彩券。有没有感觉我们的这种心理很奇怪?
当然,那张满载你人生希望与尊严的支票(此刻,你已经把自己的尊严赌进去了,而你认为你是不会被骗的那种聪明人),始终没出现。
你每次打电话过去,对方都会有各种新的理由、新的费用,都要等着你去缴。
等你缴了好几十万以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因为你在任何时刻承认自己被骗,就代表你所有汇过去的钱确实全部泡汤了,而且被朋友知道的话,那可是一件让你很羞耻的事!
就这样,大奖一直没到手,小钱却一直在付,到最后你被“榨得”干干净净。现实生活中,输上比原本奖金还多的人有很多。
笨吗?说来也不笨,很多苦主都有大学学位。贪吗?这个世界上,一点也不贪的人是没有的,但是再贪也不至于被骗上数千万吧?
通过这个例子你可以知道,“认知行为失调理论”让人类在扭曲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力方面可以大到什么程度!
所以,很多销售业绩高手都很清楚这个技巧——你只要在当下让顾客刷卡买下去了,顾客带回家之后,就算有不满意之处,也会想尽办法来自我安慰。
越是聪明的人,越是无法接受自己受骗的事实,所以,他就会搜索各种可能,来让自己相信这不是一场骗局。越是聪明的人说服自己的功力就越高,被骗的金额就越大;金额越大,就越无法接受这是一场骗局。
是不是感觉很奇妙?这就是认知行为失调理论。题目中举的例子也是。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我们只要有办法让别人吃了我们的亏,他就会努力来为我们讲话,不然,就证明他自己是个笨蛋或者无能的人。
认知行为失调理论指出了人们越陷越深的原因,很多人就是身陷其中,痛苦不堪,死不认错。
由此,不难想象,为了牺牲“黑羊”,“屠夫”们可以扭曲到多么夸张的地步。
来源:陈俊钦《黑羊效应》
节选,有删改
PS:
星辰发现,“认知行为失调理论”和经济学上讲的“沉没成本”很像。
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从决策的角度看,以往发生的费用只是造成当前状态的某个因素,当前决策所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及所带来的收益,而不考虑以往发生的费用。
但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有时会说要“及时止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