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伴随着高温而来的是火热的夜文化,随着国家的一声号召,地摊经济着实火了一把。地摊经济的相关文章迅速刷屏,地摊经济概念股在飙涨,地摊神车售空了。短短几天,在创城和疫情双重冲击之下的夜市地摊竟如雨后春笋般复活了。
当然,相较于追热点谈资,更吸引人的是那些“月入三万”、“年收百万”的地摊神话。或许对很多人来说,自己的小康梦想与其依靠上班拼命,莫不如靠地摊经济冲一冲。
的确,地摊也是城市民生的一部分,靠地摊奔小康完全有可能,而且这样的事已经在宋朝就实现了。
《水浒传》里的武大郎便是这样一个地摊摊主。他靠着每日挑几筐炊饼沿街贩卖挣来的钱,住得起临街两层小楼,平日更是酒肉不愁,生活水平绝对不低。如果没有西门庆那档子事,武大郎的生活还挺让人羡慕的。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不是说古代重农抑商吗?其实,宋代社会的商业已经很发达了,在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各种各样的摊贩,诸如剃头这般的手艺,蔬菜一类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各种各样的小吃、奇货应有尽有。宋人笔记中,南宋初期临安著名的小贩宋五嫂、李婆婆等也是靠着经营饮食摊发家致富的。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宋代的城市管理是相当人性化的。采取的方式和如今大致相同,就是划片定点不占道。街道司会在道路两旁适当距离树立“表木”,作为禁止侵占街道的红线。只要在红线之内就不会有“城管”找你麻烦。而且宋朝时商业的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基本上“大街买卖昼夜不绝”。没有重税,也没有城管,靠着地摊挣点小钱过上悠闲日子,在宋代还是很容易的。
如今,地摊经济的复古潮流再度来袭,但什么才是我们想从中追求的。或许正是如北宋的《清明上河图》中那般的市井气息。于城市而言,袭袭烟火气升腾出城市个性,而里面恰好也藏着每一个小人物的生活与惬意。
关注公众号【青贤时间】,聊聊现在,读读历史,希望你也能从老故事里获得成长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