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秋波那一转,提履趱趱、过回阑。“这句是我杜撰的;附会点说,算是文学蒙太奇。
——题记
“秋波”是眼神,“春山”是蛾眉。这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常见意象。“秋波”是动之灵,“春山”是静之美(之,助词、无实义)。顾盼神飞所以洞开心扉;回眸就是秋波湛湛的写意。
最耳熟能详的是稼轩那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的“秋波”不止一转,而是千百转。“他”动的速度快、频率高,所以“他”的情愫是刚性的。秋波频传,心急切,意直了;目标了然于胸,决心坚定不移。这是辛弃疾的英雄本色啊!
纳兰也有句“相逢不语,转过回阑叩玉钗”,意境颇巧,叩人心弦 。词人与佳人在皇宫偶逢而不敢搭话,内心极度渴求,转过回阑时,只好回眸久视,偷着敲敲玉钗。这里未言“秋波”,而读者一观便知这眼神定是柔情似水、意远如波。这句的胸臆也明明白白,虽无言语,一敲玉钗比说什么都让人抓心。
前个是大气追寻,后个是小心渴盼。前个是吃力讨好,成结善果;后个罕得一见,然再会无期 。前个可喜,后个可惜,但同样通了自心,知己知人。我这“秋波那一转,提履趱趱、过回阑”却是惆怅啊。
“秋波那一转”是借用,或者说盗用《西厢记》里的“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西厢记》是喜剧,我偷来表达迷茫。原句明显是郎情妾意,跟刚才说的那两句名句比起来自然要简素些,说白话就是放电!但张君瑞是饱读诗书的士人,放电到了人家那里就该遮一点、羞一点、文一点、酸一点。待月西厢毕竟是美事啊!
我盗用这几个字“秋波那一转”,又接半句“提履趱趱、过回阑。”完全不是为了造句,是把这两个镜头搁一起来表达少年时代之毕业时的心境。而仨字“过回阑”也算是化用纳兰的“转过回阑”,但是场面调度是迥然不同的:纳兰“转过回阑”是在皇宫相逢不语的无奈,而我这造句是孩子赤脚躲猫猫。造句虽然童趣,但与“秋波那一转”用蒙太奇拼接而成就有蕴藉啦!
高中毕业即是少年时代之毕业 ,这时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着前所未有的迷惘;像我这样的怀旧者更沉浸在记忆的温柔乡。
“秋波那一转”——我茫然望世时也巧见别人对着娑婆明眸善睐;谁在看谁?为何回眸?这应该是群像性的动作,谁也投身其中而迷迷顿顿、牵牵绊绊。“提履趱趱、过回阑”—— 有个谁趁回眸时提着鞋子、打着赤脚逃离了。像游戏,又像故事 ;原以为只是躲躲藏藏,恐怕终是不见了。 可这个闹着玩的躲藏本无弃之不顾的心机。最后说说“那”字,不用“这”,而用“那”——是因为少年习惯忆想,在忆想中又仿佛能逃出自我;眼瞧着过去的一景一幕,现时的自己作了观众。忆想清晰时既已过往,所以用 “那”。
“秋波那一转,提履趱趱、过回阑。”是我少年时代毕业时心境的抽象表达,有人模糊、有人听懂、有人共鸣。就让这闲笔造句盛下我少年时代落幕时的真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