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识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会“想当然”的认为事情是这样的或那样的。产生这种下意识的想法可能是我们平时听到别人都这么说好像事情就应该是这样的,没有经过验证又以肯定的方式传达给其他人。
比如我们经常说的蚊子喜欢吸O型血,因为O型血更甜,然后O型血的人就更加肯定自己老是被蚊子叮。而事实是什么呢?
文中作者举例:被鲨鱼攻击、恐怖袭击、被闪电击中三种情况中哪种是最值得担心的?数据对比显示,鹿比鲨鱼更危险,被闪电击中的概率是遭到恐怖袭击的两倍
确认偏误
人做判断有两种机制:一是“科学家机制”,也就是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二是“律师机制”,先有结论再去找论据。
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下意识的忽略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一个东西了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寻找能够增强这中相信的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那么我就陷入入了“确认偏误”。
如果人人都只接受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甚至是只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就会形成“回音室效应”,观念将会越来越极端。
所以我们应该理智的看问题,主动刻意地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
赌徒谬误
正确的理解随机性和“大数定律”。随机并不意味着均匀。
小数定律
大数定律是我们从统计数字中推测真理的理论基础,小数定律说如果样本不够,就会表现为各种极端的情况。如果统计样本不够大,什么也说明不了。
合理性和可能性
1)明年北美会发生一场淹死一千人的大洪水;
2)明年加州地震,导致一场淹死一千人的大洪水。
2)比1)更合理,但是显然,它的可能性更低。增加细节也许可以增加合理性,但是一定会减少可能性。
成功的科学
我们根本没法判断成功人士的成功经历是不是可重复和可检验的,或许他只是运气好,他的传奇经历只是为他后来的成功做渲染的。真正能左右成绩的品质只有一个:自控
提升意志力
补充葡萄糖&常立志
一万小时定律
真正的关键根本就不是训练时间的长短,而是训练的方法。而方法的关键就是“刻意练习”
1、只在“学习区”练习: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掌握套路,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绝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它们大多具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重复,重复,再重复)
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刻意联系不好玩,它要求练习者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力投入,如果你觉得你在享受练习的过程,那你就不是刻意练习。
科学的思维方式
摆脱童稚状态
1、相关性思维:某些人只要被某地区生产的产品坑过一次,就会认为这个地区的所有产品都不好,他们的发现连相关性都算不上。我们每天看到铺天盖地的各种营养品的广告往往都能找到几个用户出来现身说法,可就是没有一个疗效相关性的数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人这种动物的最自然思维,而使用大规模统计发现实在的相关性这个最简单的科学方法,是我们摆脱童稚状态的第一步。
2、发现因果:有相关性未必有因果关系。我们平时下意识的就会在相关性的基础上区推导因果,而事实上结果不一定直接指向结论,一定要多思考多验证,不能妄下结论。
3、科学的目标:相关性思维和因果性思维只是思维方式的转变,科学研究的真正关键在于发现机制,作者说:“每一篇论文都是我们从个人感觉到客观事实,从客观事实到因果关系,从因果关系到能推广使用的机制。”他也多次提到,看新闻不如看论文,看一篇论文不如把多篇论文综合在一起看(称为meta-analysis),而且有时候这么看还是不行。现代社会中的智者,应该掌握这一套思维方式。
医学研究能当真吗
读到这一篇的时候,我是大跌眼镜的,我甚至是从来没有怀疑过医学研究结论的,估计也跟我没有书中提到的科学思维有关系。
真空农场中的球形鸡
科学研究的是“有效的真理”,是“有限的真理”
(难怪天气预报那么不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