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12读书笔记——《把时间当做朋友》有效沟通

2.12读书笔记——《把时间当做朋友》有效沟通

作者: 13351 | 来源:发表于2019-02-13 22:12 被阅读0次

倾听的重要性

1.一般说者都把难理解的、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后。而如果我们走神,随着说者讲的内容越来越重要,我们听进去的内容却越来越少

2.过早质疑的习惯会使得人们只能听见自己想听的内容,而不是百分百地接收到说者所说的内容

3.闪念——一种模式拼接能力,由于人说话的速度远远低于人思考的速度,我们的大脑在听到太慢的陈述时就会自动走神,而神游回来却发现信息没有遗漏(可能是幻觉),大脑便会更频繁长时间走神。

4.聪明人相信真正的解决方案来自于自知,那我们需要很多能够鉴定信息有效性的知识。

5.人们对不喜欢的内容不接受,而不接受又带来了不理解,从而更不喜欢

倾听中应该和不应该

不应该

1.不应该过早质疑,过早质疑不仅可能会带来说者的责备,而且频繁打断给自己顺畅接收信息带来了很大难度。我们在听说者说完所有信息之前没办法全面了解说者要表达的内容。

2.尤其是复杂的内容,说者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将一个复杂的概念梳理清楚。而我们频繁打断,实际上是违反了有效沟通的原则。

应该

1.我们在倾听时应该动用全身的所有资源鼓励对方自由表达,例如神情,动作。在遇到没有理解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确认“您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促进对方对他的表达进行改良。一旦我们进入这种全神倾听的状态,对方也有可能进入全神倾诉的状态。

2.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去回顾和预期。

其实说起来复杂,但是我们只需要对自己提两个简单的问题,这两个行动都会自动完成:他刚刚都说了些什么?他还可能会说些什么?

有效沟通的原则

很多人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刚开始可能遵守有效沟通的原则,但是慢慢地,人们开始变得不耐烦:“去你妈的,傻逼,你自己看着办吧,我不管了”,我们在发觉对方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应该马上停止,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有效沟通的伙伴。

说与不说

为什么我们往往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真理,别人却对我们充耳不闻。例如,为什么小孩子说的话,大人往往不放在心上。

为什么我们说的话,没有人听?

因为生而为人,什么身份才能够说什么话。而“攒人品”这个话是相当有道理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说话之前现有自知,自己有没有说这个话的身份?

如果没有说这个话的身份却说了,肯定不会有万人敬仰,最坏的可能会是万人诋毁。

作者对此深有体会,有时候自己认为是朋友的场合,试图帮助朋友拜托某些尴尬的局面,但是刚一开口就有人诋毁。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很正常,因为在那样的社交环境里,谁是老大,谁才有发言的权利。

而人品这样的事情,往往需要积累。当自己并没有发言的权利之时,先积累自己做出让人敬仰的事情,这样才会让别人逐渐听你的话。

真理是相对的,对我们来说的真理很可能对别人来说仅仅是一条可选可不选的路而已。

我们需要做的,是忍耐住表达的欲望。所有的能力都是积累而来的,只要我们具有了足够的影响力,自己就能够成为说更多话的人。

共生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提防共生

当一个婴儿刚刚出生,并不具有分辨这个世界和自己自身的能力。那时候,他以为世界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世界。婴儿只要一哭,就会有奶吃有衣穿。这就是一种共生体验,而外界环境对他的哭、笑的反馈更强化了他的这种共生体验。

在婴儿的眼里,因为自己是世界。自己快乐,世界就是快乐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孩子高兴地打扰大人工作时,是他根本也以为大人也在快乐当中。小孩伤心的时候,觉得全世界也是伤心的。那么我们有时候进入过于强烈的伤心情绪可能是在那个瞬间,返回了自己还是在婴儿时的情绪体验。

脱离共生状态从生理上来说,正常的时间是5个月。

脱离共生的状态极其难受,从那时候开始,婴儿认识到,自己跟母亲是两个不同的个体。这个世界是大自然的,而不是一个人的世界。

但很多人在成年之后不乏想要返回共生状态,青春期的爱情、成年人遇到知音、或是因为自己的偶像而感动落泪都是共生的体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12读书笔记——《把时间当做朋友》有效沟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eyk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