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篇:训练准备(五)语言学习2
(接上篇)
3. 先感性,再理性
请大家思考一下学习母语的过程。孩子在降生的时候,对这个世界毫无所知,无论人们说什么,孩子也完全听不懂。就是在这个状态下,孩子开始牙牙学语。孩子并不知道大人对他在说什么,而是根据周围的状态,当时的场景,一点一点地“猜”,当经历的多了,当他知道一个发音指的是一个物品,一个状态,一种想法的时候,他就“猜”到这个词指的是什么了,模仿大人发出这个音,大人就能理解他在说什么,慢慢地他就学会了说话。
这个过程完全是个感性的过程。
当孩子上幼儿园或者上学后,才开始学拼音,学汉字,学造句,写作文。。。这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但是如果仅就交流和沟通而言,文盲也可以在社会上生存,只不过看不懂,也不会写而言。所以文盲永远只停留在感性阶段,只有学习了文字规律,才能上升到理性层面。
从感性到理性是学习语言的自然顺序,也是是否能学成母语的关键步骤。
而现在孩子学习外语的顺序正好相反,先学习文字规律,再去找应用场景,也就是先理性后感性,这样即使学习了语言,也是靠死记硬背,一段时间如果不用的话,就会忘记了,永远也不会达到母语的程度。
所以孩子学习语言的顺序如果不对,即使起步早,效果也会差很多。所以建议大家用先感性,后理性的方法指导孩子学外语,而不要开始就让孩子死记硬背,为了考高分而学。那样的话,除了能让家长有短暂的优越感以外,对孩子来说就是痛苦的折磨。
怎样感性地学习外语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母语的学习过程:猜+模仿。
4. 顿悟
我当时刚去日本的时候,基本上听不懂也说不出来。但是没有办法,为了生活,为了学业,就只能逼着自己拼命学日语。除了自学单词和语法外,还每天都坚持看日文电视,有机会就跟日本人沟通。
其实在开始的时候,收效甚微。过了很长时间,估计半年多吧,还是听不懂,说也就能说些单词。很少有能说出完整句子的时候。
那时候我非常着急,也非常努力,但是就是进步不明显。与刚来日本的时候差别不是很大。这时候有一个先辈(日语师兄的意思)告诉我,不要着急,不用那么拼命,只要坚持就可以了。学习日语是需要时间消化的。因为那位先辈非常优秀,所以我就十分笃定他的话是正确的。也就没有那么着急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好像一直长进不大。记得到日本一年左右的一天,我在看书,顺手就被电视打开了,虽然打开电视,但也没有专心看。看书看了一会儿,想要吃点东西,却突然发现自己能够完全听懂电视里在说什么了,即使不会的单词,也能清晰地听懂发音。我被吓了一跳,以为自己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从那天以后,我就能完全听懂日语了,但是在那前一天,我还是只能听懂30%-40%。
后来我总结出来,那就是“顿悟”。 “顿悟”是佛教用语,意思是在一瞬间就明白了。不是任何人都能“顿悟”,只有经过长期努力地去做一件事情,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顿悟。有个成语叫“厚积薄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厚积就不会有薄发。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其实病,尤其是慢性病,就是身体“顿悟”的过程。如果长时间不注意身体,长期熬夜,不注意饮食,不注重锻炼,可能短期内对身体没什么影响,但是长此以往,势必有一天,身体不堪重负,一旦身体“顿悟”了,那就很难恢复了。所以好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
“刻意练习”是又一个例子,只要长期坚持做某一件事的刻意练习,积累到一定程度,你就会发现会突然进步一大块。无论是孩子学习还是运动员训练,做有针对性的刻意练习都是这个道理。
“顿悟”的原理就是所谓的“蛋白质固化”,或者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词来说就是“形成新的脑回路”。在新的脑回路形成之前,你的所有练习都是渐进的,但是一旦形成了,效果就会突飞猛进。
所以劝各位家长在孩子学习外语(包括其他学习)时,千万不要功利性太强,追求短期效果。只要方向正确,每天坚持,总有一天孩子会“顿悟”的。只不过有些孩子“顿悟”的时间长,有些孩子“顿悟”的时间短。这个就要看天分了,这是强求不了的。所以培养孩子是个长期的事情,重在坚持。(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