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记——从 昆明 到 腾冲 600多公里,早上9点多的飞机,8点40登机,6点半钟从酒店出发,天还漆黑。 昆明 属 中国 西南部,天亮得晚,8点左右才天亮,天黑得也晚,晚8点天还未黑。 昆明 早晚温度也低,酒店跟我们准备的早餐是一袋冷牛奶加两个小蛋糕,两个小橘子,实在不敢恭维,没办法,只好到机场过早。机场的 云南 米线,牛肉米线48元一碗,素的也要18元,七大一小八人过早就用了260多元,比我们前一天在 昆明 的晚餐(因改签的飞机,不含当天晚餐),还要贵40多元。所以,只要有办法,千万不要在机场就餐,不是吃不起,只是心理不平衡。也是我们经验不足,早知酒店打包早餐如此糟糕,在酒店附近,买点热镆热包子也强得多。牛奶不能过安检,从酒店带的早点大部分都扔在了飞机场。
保山 市 腾冲 市位于滇西边陲,是 保山 市的代管县级市。西部与 缅甸 毗邻,历史上曾是古西南 丝绸之路 的要冲。 腾冲 县是著名的侨乡、文化之邦和著名的翡翠集散地,从宋、元至清,翡翠的加工、销售十分兴盛,是闻名的“翡翠城”。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黄龙 玉的发现和使用,使本地产的 黄龙 玉声名鹊起,成为升值空间极大的新品种。 腾冲 在西汉时称滇越, 大理 国中期设 腾冲 府。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代都派重兵驻守,明代还建造了石 头城 ,称之为“极边第一城。
从 昆明 到 腾冲 ,飞机飞了55分钟,取完行李,大约也就十点半钟。在 腾冲 接机的导游是个年青小伙, 腾冲 人,面相憨厚,我们都叫他阿宋。十三座的旅游小巴司机何师傅是 芒市 人,标杆驾驶员。两人都尽心尽责,沿途给了我们不少帮助和照顾,那是后话。在车上,阿宋告诉我们, 腾冲 属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平均气温14.8度,冬天最低温不低于零度,夏天最高温不超过30度,是最宜居城市,全年适宜于旅游观光。 腾冲 森林密布,到处青山绿水,景色秀丽迷人。境内有傣、回、傈僳等世居少数民族,民族风情丰富多彩。其中傈僳族在刀杆节表演的“上刀山,下火海”惊心动魄,令人叹为观止,只是我们时机不遇,不能看到。 腾冲 还有 中国 最密集的火山群和地热温泉。90多座火山雄峙苍穹,80余处温泉喷珠溅玉,温泉泉眼数以万计。位于 腾冲 的高黎贡山壮丽而神奇,是个“天然植物园”和“物种基因库”,各种 大树 拨地参天,各种植物竞相比美;当十月前后,银杏树黄时刻,你可看到满山的一片金黄。
腾冲 还是一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积淀了丰实深厚的历史文化。边陲古道的马铃声,记录着中、缅、印的商贸历史;石雕佛像,闪烁着中原与 东南亚 文化交流的光芒;在古老的侨乡 和顺 ,还有一座建于1928年,至今仍然是全国规模最大、藏书最多的乡村图书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中国 军民在这片热土上抗击 日本 侵略军,首创全歼侵略者的战例,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庄严肃穆的国殇墓园里安息着为国捐躯的抗日英烈,数千座墓碑向后人昭示着民族精英抵御外辱的浩然正气。
腾冲 国殇墓园和滇西抗战纪念馆位于 云南 腾冲 西南1千米的叠水河畔小团坡下,占地80余亩,1945年7月7日落成,是全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宏大的国军抗日烈士陵园,1996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当地进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从机场到墓园,二十分钟车程,在车上,阿宋简略给我们讲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
1942年5月, 中国 远征军在 缅甸 失利后,日军从 缅甸 进入 中国 ,侵犯滇西边境, 怒江 以西的大片国土落入敌手, 中国 抗战后方唯一的一条国际 通道 ——滇缅公路被彻底截断(后在此开辟了驼峰航线)。1944年5月,为了收复滇西失去的国土,打通西南国际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使盟国的援华物资顺利进入 中国 ,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 远征军发起了滇西反攻。远征军右翼军第二十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含远征军直属部队)强渡 怒江 ,仰攻高黎贡山,血战南、北斋公房。接着又在盟军配合下,围攻 腾冲 城,于1944年9月14日将日寇全部歼灭,收复了抗战以来的第一座城池— 腾冲 。此次战役共歼灭日军6000余名,远征军官兵阵亡9168名,盟军(美)官兵阵亡19名。这是一段悲壮的历史,也是一段极具震撼力的历史。
走进国殇墓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警钟长鸣匾额,两个 和平 鸽立于警钟之上,寓意 和平 来之不易,告诫人们要不忘国耻,警钟长鸣。国殇墓园整个建筑群由纪念广场、纪念碑、英烈墓冢三个部分构成。以小团坡为起点,在其 东北 向的中轴线上,建有“攻克 腾冲 阵亡将士纪念塔”“ 腾冲 战区抗日烈士墓”、“抗日英烈纪念堂”及墓园大门。这是我见过的最真实的抗日战争纪念馆,纪念馆的外墙上刻满了牺牲将士的名字,纪念馆里有上千顶钢盔,里面陈列的所有物品,记录的事迹都是真实可信的。看着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让我们看到战争的残酷和震撼。这里是 腾冲 最有历史价值的景点,是 中国 境内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抗战国军墓园, 现在墓园里面有3346块包含国军和援华美军的遗骨墓碑,安睡着9000余名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尊严而牺牲的年轻的将士。环绕着小山,拱卫着山顶的是阵亡将士纪念塔。国殇墓园入园大门右手边有一碑曰“倭冢”(李根源题书刻石),埋日军尸于其中。听导游讲,墓中的 日本 军人采跪姿、面朝满山的 中国 军人墓竖埋谢罪,以示侵略者的失败。国殇墓园内还有滇西战役陈列馆和国民党知名人物蒋中正、于右任、李根源等的手书匾额题字。
在纪念广场上,竖立着李根源、张问德及娃娃兵的雕像。在滇缅作战的远征军中,有很多这样的娃娃兵,他们穿着宽大的军大衣,稚嫩的脸上充满自豪感和抗战必胜的信心。阿宋说,这个石雕是根据当时滇缅战场上的一张真实照片创作的,石雕的主人叫陈有礼,照片里面的他竖着大拇指,看起来只有10岁,他没有携带武器,破旧的棉衣外挂着搪瓷缸子,2个水壶和一 个旧 书包,腿上有绑腿,头上有军帽,他的背后是一群挑着扁担的人,当年这张照片非常出名,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个少年兵是谁,他属于哪个部队?他还活着吗?后来,通过记者们的挖掘,终于找到了这个当年的少年兵,才知他叫陈有礼, 贵州 毕节 人,出生于1931年,而这张照片是他在11岁的时候拍摄的,那时他以娃娃兵参加了部队,经过新兵的训练之后,他们那一批新兵通过乘车,徒步等各种方式,走出了 贵州 层层山区,进入到了 云南 。在那个地方,他们被编入了第5军第200师第600团第3营第8连担任传令兵,这也是抗战期间非常出名的精锐部队。第五军在昆仑关大战日军第五旅团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后来这个11岁的娃娃兵经过8个月的集训,参加了著名的滇缅印, 中国 远征军大反攻,参加了惠通桥大战,松山大战一直到 龙陵 攻坚战。后来,陈有礼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其中有最著名的长津湖大战,而这张照片则是陈有礼在远征军的时候,美军记者拍摄的。他当时背着的2个水壶里面装的一个是辣椒面,另一个是盐,那是为炊事班背的。2016年,这个当年的娃娃兵,带着他的后代,来到 腾冲 国殇墓园,祭奠在滇西战场上牺牲的战友,当时老人泣不成声,反复告诫他的后代和旁边的随从人员,铭记烈士,不要忘记这段历史,场面非常感人。
张问德, 腾冲 抗战时临时县长,曾任省府秘书,龙云私人秘书, 昌宁 县长。1942年夏,日军铁蹄近腾,城中军政官吏包括县长邱天培闻风丧胆,弃城而逃,区区292名 日本 兵没费一枪一弹就长驱直入占领了 腾冲 ,占领了这座屹立了500年的“极边第一城”,使边地名城不战而陷敌手。时张问德已年过花甲,临危受命出任“县已不县”的 腾冲 县长,不顾一切地投入保家卫国的艰苦征程,在界头、曲石一带组建起了战时县政府和腾 西北 抗日根据地,“抗日县长”之名不胫而走。沦陷期间,张问德随身携带一面 中国 国旗,他发动群众,经历了四次反扫荡。他手拄一根藤条拐杖,六渡 怒江 ,八越高黎贡山,把抗日的县政府一直牢牢钉在敌后。尤其应当载入史册的是,在最困苦的1943年,当占领军的行政首领田岛煞费苦心地派人送来诱降书信的时候,张问德以他的大智大勇回书一封,给后人留下一篇浩气长存的传世檄文,这便是《答田岛书》。在文中他历数日寇侵入 腾冲 所犯下的罪行,最后凛然指出:“余拒绝阁下所要求择地会晤以作长谈,而将从事于人类之尊严、生命更为有益之事。痛苦之 腾冲 人民,将深切明了彼等应如何动作,以解除其自身所遭受之痛苦。故余关切于阁下及其同僚即将到来之悲惨末日命运,特敢要求阁下作缜密之长思。” 在信的末尾,这位流亡县长堂堂正正地署上了自己的头衔:大中华民国 腾冲 县县长张问德。这封回信后来被转呈中央政府,并登载于全国各报,还被选入了国史馆。当年的军政部部长陈诚称誉张问德是“全国沦陷区五百多个县长中之人杰楷模”,不愧为富有正气的读书人。全国解放后,张问德曾任 云南 德宏 州政协委员、常委,于1957年病逝, 德宏 州政协题旌“忠恤千秋”。
腾冲 ,一座美丽的城市,一座英雄的城市。到了 腾冲 ,参观了国殇墓园,参观了滇西抗战纪念馆,你会热血沸腾,你会震撼,你会为我们生活在 和平 年代,而且是生活在一个安宁及飞跃发展的 中国 而欣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