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调桄桄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学界普遍认为,“汉调桄桄是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正德年间(1506-1521),秦腔由关中传入汉中地区后,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梆子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带,并曾流传到川北、陇东、鄂北等地。在清末民初之际达到鼎盛时期,形成了“以洋县为中心的东路桄桄和以南郑为中心的西路桄桄这两个大流派”:东路桄桄擅长演出以须生、大净、正旦为主角的剧目,风格豪放雄健、苍凉悲壮,且以杖头戏为特色,而西路桄桄擅长演出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角的剧目,风格柔婉细腻、幽默风趣,是以真人现场演出。“它既保留了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又融入了川剧和汉调二簧的柔美婉转”,以此形成了旗帜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具特色的演出风格,是汉中地区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稀有剧种之一,已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读李康燕老师的《论“非遗”剧种汉调桄桄的戏曲音乐特性》中,了解到汉调桄桄的唱腔板式特性,主要体现在“川板”和 “滚板”所发生的变化上。这种音乐要素的变化可能也与汉中的山歌、小调、花鼓调等民间音乐有关系。汉调桄桄在汉中流行过程中,其硬音中的特
性音借鉴了汉中当地的劳动号子音乐要素,加大了曲调的力度,从而更强烈地表现剧中人物的激烈情感,其骨干音也同样借鉴了山歌的音乐要素,丰富了表现力。汉调桄桄既保留了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又融入了川剧、汉调二黄柔和婉转之长,使激越的北方梆子腔系秦腔在汉中被柔化,形成以柔和质朴悠扬婉转的音乐个性,显示出内在的刚劲激越的秦腔风骨的戏曲音乐特性。
个人认为秦腔是传统、风格性较为明显,地域性强的戏曲艺术,汉调桄桄将多种艺术门类融合,一定方面也削弱了秦腔传统的音乐特点。在查阅资料中,虽然汉调桄桄开始发展之时采用了秦腔的音乐特点作为发展的基础,但在曲牌的创作方面汉调桄桄除了个别曲牌传承了秦腔曲牌外,几乎都是自己所独有的。在念白腔调访方面,汉中话的声调与秦腔的关中话差异甚大,汉中话在听觉上给人的感觉比关中话轻柔。当方言的语调再朝审美方面靠拢的时候,方言的语调就成了音乐要素,在民歌作者情感的作用下,生成旋律,产生出音乐来。打击乐是戏曲音乐一个重要的要素,不仅起着烘染舞台气氛、制造戏曲效果和为唱腔伴奏的作用,还“指挥着间奏音乐和唱腔板式的各种变化,掌握着整个剧情发展过程,在表演、道白、渲染气氛、制造戏剧效果、幕前、幕后和各种情绪的变化中,发挥着启承转合、上接下联的作用,贯穿了演出始终”。汉调桄桄与中路秦腔一样,汉调桄桄的打击乐也以“击乐牌子”作为最基本的组合单元; 结构上既有单牌体锣鼓牌子,也有完整的大、中、小型锣鼓套曲; 用途上同样有开台锣鼓、动作锣鼓、板头锣鼓的类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