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
李商隐
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知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题 解】
崇让宅在东都洛阳,是李商隐岳父王茂元的宅邸,也是他和妻子经常居住的地方。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寄内”和“悼亡”两说。绝大多数人还是把它看作悼亡诗。
“宴作”想必是宴会之后所做,亦或是作者在亲朋齐聚的宴会上,独不见妻子的身影,想起以往相聚的欢颜,突然心生悲凉,加之在朝廷受到排挤,这样无所事事的身份住在岳父家,想必不会受到什么重视,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边缘人吧。遂踱步来到门外,走到院中的池塘边上。七月二十九日的月夜,本不是结冰的季节,竟是如此寒冷,“露如微霰”说明露珠特别小,这是寒冷中的露珠,不像夏天早晨的露珠,总是大粒的在叶子上滚动,此刻很多细小的露珠好似凝结在叶子上,动弹不得,看起来像微小的冰粒。可谓露重天寒,感觉秋天就要到了,而心生凄凉。一轮明月挂在回塘之上,一阵风吹过,回塘边的大片竹林飒飒作响,如同悲泣一般,这是作者的心在悲泣。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独自走在灯红酒绿的大街上,突觉万分孤单,千般无助,或许也没有具体的伤感之事,两行清泪却溢满眼眶。我想,也许此刻作者的眼睛是干枯的,但他的心里一定是孤单无助迷茫失落到了极点,才有“万竹悲泣”的感受吧。
他安慰自己“浮世本来多聚散”,何必如此伤感呢,“聚散”不仅是人间的常理,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就是此理,人生何能常聚?常散才是浮世常态,因为“散”的痛苦会给人至深的记忆。作者是想消解自己的忧伤,进一步思考,何止人世,自然亦如此,花开也有花谢日。但这样的安慰从作者口中说出来时,已不是消解之词,“红蕖何事亦披离”,红蕖是因为什么事也离落凋谢了呢?“何事”一词是说你难道也有我这样难过的事情吗?“亦”字是说你和我一样有空虚冷落被迫分离的忧伤。作者用心去体悟自然的花草,又以自然之物的凋落枯萎反衬自我心境的孤寂冷落。
“归梦”为何是悠扬的呢?在作者心中这个从未实现的梦是一个长长的梦,做了很多年,也应该像一首悠扬的歌,梦中的相见舒畅而美好,让人心生爱与温暖。不禁想起苏轼的诗句“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可惜相见的喜悦在梦中并不持久,如肥皂泡一般的轻易就破灭了,苏轼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悠扬归梦”之后作者说“惟灯见”,可知梦中的相见更让人痛彻心扉,遗憾万千。一次次,一回回,苦痛让人难以自拔,只好在醉酒中麻醉缓解,殊不知借酒浇愁愁更愁。
难道要这样形单影只的在痛苦思念中度过一生吗?难道要在这样的空虚冷落不被重用中等待一生吗?作者在心底给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时,他是矛盾万分的,“有心期”其实是并不坚定的选择,他是想到了这样的一条解脱的途径,当然也是很多失落的中国文人的选择之路,因为没有别的路,但,他并没有想好要走这条路,舍弃浮世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坐山林而发江湖之想”,只是想想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