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就想建立一套自己的的思考结构,那是时候参加《撕之秘籍》,张德芬老师推荐的课程。可是想了很久都不知道怎么去建立自己这个结构。
辉哥在说快速阅读的时候说,不能拜读,而是以自我为中心去看书,是补充你结构中一些漏洞的细节,还是给你的结构添加一片新天地。而这都是以我为中心的基础上建立的。
这两天在看《原则》,听了辉哥的快速阅读,里面说的问都点到我了,听完后再看书没有之前的那些压力和恐惧,直接翻到我想看的内容。不感兴趣的,就看要点的浏览过去。看完后并马上实践应用起来。
以前想问题做选择的时候都是在脑子里想的,书中说到提高决策质量的要3个步骤:
1、让你的思维慢下来,注意到你正在引用的决策标准。
2、把这个标准做为一项原则写下来。
3、当结果出现时,评估结果,思考标准,并在下一个“类似情境”出现之前改进标准。
我只做了到第二步时候就发现自己的标准和我想的好像不一样,连续写了两个练习,这个练习太重要了,打开了自己一些盲区。
今天在练习瑜伽的时候,脑子冒出来说,结构就是自己定的这些标准,如果不是写下来,我不会发现结构是要怎么建立的。
开放系统应该有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我是谁的定义,但是我们并不完全了解自己,也就是说你开放的里面有什么自己不是完全知道的,通过开放系统能更快的看到自己的框架结构并完善结构的不足。
有结构的人知道自己的标准,就知道自己是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