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阳三水

上周五,本来打印好录播课的表格,去找领导签字上交,却被告知,课还需要重新录才行。
我吃惊极了,嘴巴张得老大:“为什么?”
领导垂着头:“录播课要一分屏多镜头切换。咱们录播室设置的是多镜头,多分屏,不合要求。有其他学校的老师在上面录课,你上去看一看,就清楚了。”
没办法,把表格拿着退出领导的办公室,往录播室走去。
上周已经和学生说,我们录的课过关,可以填表上交。
可如今事情又出现反复,要如何给学生解释呢?
往录播室一边走,一边在思考这个问题。
。。
录播室里,有四五位老师,有低年级的,也有高年级的。
那一会儿,县里录播室安装的售后工作人员也在,守在主机面前,等着下一位老师录播的时候,看看切换效果如何。
接下来讲课的,是一位六年级老师,另一所中心学校的,在这里上课需要借学校六年级的学生。
听他们说也已经在这折腾几天了,也有一点都是不太合适。
我很诧异,为什么呢?
售后的工作人员解释说,自动和手动之间不好切换,自动的话有的时候屏幕不配套,语言是一套,学生活动又是一套。手动的话,需要另一个人在旁边动手,点击切换才可以。
听了这话,我更加愕然,有种感觉,这录播室形同虚设的可能。
。。
在那听了一整节课,售后的工作人员在手动和自动之间来回切换,自动的话,画面和人物活动之间,有三秒钟的差距。
就是说,人物出现需要持续三秒钟以上,才能够保留住画面。
这又让我感觉,这不仅仅是技术的挑战,还是心理的挑战。
当上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持续三秒钟以上谈何容易?
这时候对学生的点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评价,语言的丰富性和灵动性,就显得意义非凡了。
。。
一节课下来,对于整个课堂流程画面切换,有那么一点感受。
回到教室,对孩子们先讲了一个故事,说到别的学校的老师来这里借班上课,人家已经反复七八遍了。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特别理解:“没事儿,老师,咱们也重新录,一定让它美美的!”
说话的时候,孩子们都已经开始去找校服,找红领巾,还有课本,一副跃跃欲试,要和别人一比短长的架势。
我笑了笑,安抚了孩子们的情绪:“周末了,不耽误大家回家的时间,回家了,做好准备,我们下周一来了重新录。”
孩子们这才安静下来,但依然有孩子不解,为什么要反复做这件事情。
。。
我打开了教室里白板上的一段视频,只有七分钟的微电影。
孩子们安安静静看完了,我笑了笑问道:“这个小短片,只有七分钟的时间,可你知道他投放了多少时间多少金钱吗?”
孩子茫然。
我又说了一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我们都听说过吧?这部七分钟的短片,耗时三年,投资10多万。”
孩子们听后,一个一个脸上,布满了惊诧,俨然是不能置信。
我继续又追述了一句:“这个短片投放网络之后,被上千万的网友点击,回收的经济效益超过了30万。”
我听到有孩子感慨:“做什么事情都不容易呀!”
我弯腰给孩子们鞠了一躬:“希望下周一我们能够顺利一次过关,请大家多多照顾!”
说完之后,孩子们便放学回家了。
。。
因为这件事儿,这个周末倍觉煎熬。
一个画面,多种镜头切换,这是一个技术上的活儿。
想到看有的优质课视频,画面上对老师还有学生的特写镜头,让人感觉着特别舒服。
售后的服务人员说:“人家那是四个镜头,专门对老师和回答问题学生的对焦,我们的录播室是没有这第四个镜头的。”
我摇头叹息了一下,即便是有那样的优质设备,我们又能把课讲到怎样一个优质的成分呢?
无论如何,这一件事情是需要折腾的,再折腾一次又有何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