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很多人都知道那是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的名言,但并不一定知道范仲淹还留下了另一句名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如果说,前一句名言成为政治家心中的圭臬的话,那么,后一句名言就是有良知的读书人一生追求的境界。它影响了整整一千年的中国读书人,胡适在给朋友、学生留墨宝时,经常会写下“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八字箴言。
在中国很长的历史中,读书人的“鸣”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如鲁迅面对国民党特务的威胁,坦然自若,大声宣告“只要我还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鲁迅生活在白区,敢于亮出自己的匕首,直面鲜血和死亡,成为读书人的楷模是实至名归的。但我觉得生活在红区的王实味在一片赞扬声中敢于揭露延安的阴暗面同样值得人们铭记,从某种意义上说,那需要更大的勇气。
王实味,1906年出生于河南潢川。1925年考上北京大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抵达延安。赴延安前,王实味已经是个作家、翻译家,但让世人记住王实味的是他在延安期间发表的几篇短文。据说,毛泽东当年曾深夜提着马灯去看王实味发表在《矢与的》壁报上的文章。在1945年党的“七大”时,毛泽东甚至说:“四二年,王实味在延安挂帅,他出墙报,引得南门外各地的人都去看。他是‘总司令’,我们打了败仗。”毛泽东说的败仗指的是王实味的两篇杂文-----《野百合花》与《政治家 艺术家》。
在《野百合花》的前记中,王实味说,野百合花“吃起来虽略带苦涩,不似一般百合花那样香甜可口,但却有更大的药用价值。”从中可看出他的率真和纯洁,他的“鸣”完全出自于自己的天性,“在这歌啭玉堂春,舞回金莲步的升平气象中,提到这样的故事,似乎不太和谐,但当前的现实——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吧,每一分钟都有我们亲爱的同志在血泊中倒下。”在《政治家 艺术家》中,他向艺术家们呼吁:“更好地肩负起改造灵魂的伟大任务罢,首先针对着我们自己和我们底阵营进行工作;特别在中国,人底灵魂改造对社会制度改造有更大的反作用;它不仅决定革命成功迟速,也关系革命事业底成败。”王实味完全没有想到两篇小杂文会在青年心目中的“明灯和灯塔”的延安掀起轩然大波,更没想到,正是这两篇小小的文章,让他残死在自己人的手中。1947年7月1日,王实味头顶着“反革命托派奸细分子”、“暗藏的国民党探子、特务”、“反党五人集团头头”三个大帽子,被砍杀后置于一眼枯井中掩埋,年仅41岁。
王实味的悲剧虽然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甲子,但制造悲剧的阴霾还没有完全消散,更可悲的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读书人越来越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