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学老师的著作《给教师的阅读建议》已经深深打动了我,一来是我好感动,读着读着就感动,二来是她的诸多表达深得人心。但是我读到第二辑《越忙越要读书》,感觉自己还是怠慢了它。
“值得思考的是:你为什么这么忙,同样的一份工作,有的老师气定神闲,有的老师手忙脚乱。个中原因,除了工作经验不同,更多的是教育智慧的高下之分?那么,阅读又是怎样丰富了我们的教育智慧呢?我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广博的阅读中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不间断的阅读中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恒心;在有针对性的阅读中收获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如呼吸般的阅读中学会气定神闲地看问题。”这段文字传神勾勒了作者的读书哲学,这也引发了我的共鸣,尽管自己没有作者海量的阅读,但是也给了我强烈的喜欢!说起来,我也感觉自己一忙起来似乎就懒得翻开书本了,偶尔也会觉得自己的事情很多,事实上,这也引发了我的反思,特别是工作了,人更要沉下心来去读书。尤其是最近,我重温经典《种子课》,重新理解了“种子课:生长代替重复”的奥秘!
我特别喜欢《不怀疑不读书》里的故事:“我认识一个非常热爱读书的老师,他藏书过万,每年购书的话费相当的乐观,但有一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好几年,那就是他的可观阅读量和相当开阔的阅读视野却没有对他的教育教育产生影响。我还记得听他给四年级小朋友上的是一节阅读课,上的是王尔德的童话《巨人的花园》,他带领学生认读生字词语,认识某一段的文本结构,却对王尔德童话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只是略有涉及,但却其中的最重要的唯美趣味忽略不谈,我在想,为什么一篇如此经典的童话作品,却上得如此干瘪,苦涩和乏味?”
的的确确如作者闫学所言,如果仅仅读书,而缺乏思考和怀疑,那么肯定也就不能有所助力,特别是教育智慧的闪烁。
引起我关注的还有“阅读当克期”,这自然是自律的表现,是自己约束自己,规定好完成一本书的阅读。所幸的是,我也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作者的观点让我学会了一个新词“克期”,我想,写作更是如此!
近4年来,我一直坚守写作,微信公众平台有600名读者朋友的关注和鼓励,我写了近800篇文章,简书我也超越了70万字,与此同时,我鼓励女儿写,鼓励她写一百篇。如今,我更加感受到“写作当克期”,我觉得,“阅读当克期”和“写作当克期”同样有力量!其实,我自己所谓的统计数量和自己当初的设想相比较大!
作者说“其实,许多个领域有所建树的学者都有克期阅读的习惯。可见,惰性人人有,人的一生似乎都在与惰性做斗争,人生如此,阅读亦如此。”
读书越深,越是羞愧自己的无知!羞愧于自己总是少有灵气,羞愧于自己少有怀疑,羞愧于自己少有“克期”精神!
带着爱与“克期”精神出发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