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读初中时的事情。那时,学校极其重视劳动教育:还是学校师生生活、学校房舍及运动场地等建设所需,只要是学生能够完成的事情,学校都会统一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去做。比如我曾参与过的劳动就有:捡油茶子桐子;搬石方;从几里外的河边背粗细沙子;到一二十里外的山上炭窑边背烧好的木炭等等。最让我难忘的是初二的时候去近二三十公里之外的一个叫芭芭函的大山深谷里为学校扛木板。
记得那一天天气很好,我们很早在学校吃了饭。在班主任的组织下,我们整队出发。沿大路上山,经过上坪,翻过竹垭,人就在大山顶上一直往前走。山路崎岖曲折,起起伏伏,但对山里的孩子来说却是很平常。我们走过宗保水井、郑家坡、河坎上、杨家坡、李家湾、冉家台等,一直走到三合街。
这一路由西而东,虽然是在大山之上,却也是上坡下岭,过小石桥,涉浅涧溪。路一直几乎是随大山之南沿延伸,之下为澧水三大源流之东源,由于沟谷幽深,曲折蜿蜒,忽隐忽现,难见谷底河水真容。年少的我们行走山路上,欢声笑语,再加上有青山绝岭险峰幽谷可睹,有蝶舞虫鸣鸟叫相伴,有清风蓝天白云爽你的身明你的眼,快乐之极!我们都是山里的孩子,一路风景随行,却是不觉山行之苦累,唯有身在山中因天蓝云淡而心绪飘逸的兴奋!
三合街,是一湘鄂西边界上的一个村街,人户集市皆在大山顶上,东去不到两里,过堰垭,就是湖北梅坪乡。我们的目的地是往南下一个大山坡,要一直下到谷底,然后继续往东南方向走。途有小沟溪,沿溪沟曲曲折折进谷过湾,最后略上一半坡,则至目的地芭芭函!
略作休息,喝过水,吃一点不多的瓜果之类的食物,老师便会酌情分配任务:个小力小的背椽条,个大力大一点的扛丈五木板。我属于扛木板一类的人。来时不知累,返程负重方知艰辛。出沟谷,爬山坡,一肩扛痛,转过另一肩膀;人还只到三合街的半山坡,就累坏了还是年少的我们。放下各自的椽条木板,寻岩壑山泉,或手掬一捧,或伏泉牛饮,不碍举止是否优雅,只要能爽快解渴。腹中饥饿,寻山坡已翻挖过的红薯地,捡拾山民遗漏的红薯,三个五个,虽人分拇指大小,我们却兴奋异常,稍缓腹中之饥!
终于扛着木板爬上了三合街。虽再无大山坡,却也是一路苦累。这样一幕景象,至今还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一群十三四岁的孩子,扛着黄白黄白的椽条木板,一个接一个,在山路上一路蜿蜒蠕行,绵延相连,像极了战争年代扛着长枪短炮的军队山行情景!那种壮观我们现在再也看不到了!
像这种扛木板劳动虽有一定的危险,也很苦很累,但我们都是山里的农家孩子,从小到大,什么背柴挑水,挖地插秧,都是我们早就学会了的,故学校安排的劳动还都能承受。虽然这种劳动会耽误文化课学习,但劳动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我们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我们学会了在劳动中互帮互助,我们更学会了如何应对干渴饥饿一一大自然就是我们天然的大学堂!
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但我还没有忘记那一次扛木板的劳动。我感觉到,我们扛的不仅仅是一块简单的木板,我们好像在学习今后如何扛住人生的艰辛和苦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