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攻略时得知泉州还有着一个阿拉伯后裔的小渔村,是古时大部分丝绸、瓷器的商船起航点,决定万万不能错过。一来很好奇阿拉伯后裔的长相,是不是还能看出些许混血味和独特的头戴鲜花装扮,二来想看看他们用牡蛎壳砌成的民居。
公交车下来,走了一段路才到达村口,看见这块牌子算是正式进村了。


村口就是菜市场,头戴花环的老太太们都在挖牡蛎肉,她们对于好奇的目光和镜头早已习以为常,从不躲闪,从容面对。





这些建造房子的牡蛎壳并非取自于当地出产的牡蛎,因为个头没那么大,据说以前返航的时候,如果舱内不载货就会形成空船,重心不稳就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后就堆放在蟳埔海边,当地人就地取材建造出了防水性能极好的房子--蚵壳厝。






随着历史变迁,这里已经是新楼旧房交替分布了。









美美的打扮一番,也算入乡随俗了。


老人除了挖牡蛎肉外,帮忙照顾第三代的风俗也是沿传至今。



这条江和这些经历无数次风吹雨打的小渔船见证了这里世世代代发展的每一步




网友评论